跨性別資源中心:台灣專區

 

台灣跨性別資源

性別變更登記

台灣目前的性別變更登記尚無任何法源依據,只有內政部2008年11月3日內授中戶字第0970066240號令,此一紙政府函釋予以規定性別變更要件:

1. 女性想變更性別為男性,應檢附文件為:

經二位精神科專科醫師評估鑑定之診斷書及合格醫療機構開具已摘除女性性器官,包括乳房、子宮、卵巢之手術完成診斷書。

2. 男性想變更性別為女性,應檢附文件為:

經二位精神科專科醫師評估鑑定之診斷書及合格醫療機構開具已摘除男性性器官,包括陰莖及睪丸之手術完成診斷書。

政府規定參見:https://zzhr.gov.taipei/cp.aspx?n=703A72BF52DE9F09

 

台灣SRS性別重置醫師名單(地圖)

資料來源是高醫顏正芳醫師之前整理出來的「性別友善精神科醫師」名單、PTT、Dcard與及伴盟跨性別小組的梨珂架設的諮詢分享網站。

https://tgr.org.hk/index.php/zh/10-database/365-taiwantgfriendlypsychiatry

台灣變性評估醫院、醫師與收費情形及荷爾蒙治療項目表:

本資料來自Transgenderism網站「變性評估:台灣的醫院醫師及荷爾蒙治療收費分析」,內容為高旭寬所整理。

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deviant/transgender/tgpamphlet/charge.htm

變性手術(男變女)常見問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所設立之網站,由該醫院整形外科施秉庚醫師所撰寫。

https://www.cmuh.cmu.edu.tw/NewsInfo/NewsArticle?no=6857

 

相關調查報告與新聞

2013年9月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各國跨性別登記制度」:https://www.ris.gov.tw/documents/data/8/6/a8d8e8df-b7e3-4a35-a7c5-49d30e7634e2.pdf

性別友善廁所設計手冊之研究:https://www.abri.gov.tw/News_Content_Table.aspx?n=807&s=39313

國立臺灣大學性別友善廁所設置準則參考手冊:http://homepage.ntu.edu.tw/~cpo/enactment/Handbook_for_All_Gender_Restroom_NTU.pdf

跨性別要求變更性別取消強制手術小E案,全勝!: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104849

 

相關資源連結

PTT Transgender

批踢踢實業坊上面的跨性別(Transgender)板,為不少跨性別者瞭解、探索真實自我所造訪的網站,在這個地方可以獲得各種跨性別知識與資源的訊息,包括跨性別名詞介紹與討論、個人自我認同的分享文章、性別變更登記相關資訊、精神科醫師門診評估過程、荷爾蒙治療與變性暨整形手術等。

網站連結:https://www.ptt.cc/bbs/transgender/index.html

Decard Transgender

本網站同樣也提供不少跨性別者所需資訊,以及網友的自我認同、自我探索等心情分享。

網站連結:https://www.dcard.tw/f/trans

皓日專線(跨性別諮詢專線)

自2008年成立的跨性別諮詢專線,專線名稱乃為紀念一名殞逝的跨性別朋友─宇皓,故命名為「皓日專線」;該專線協助處理跨性別者在生活中面臨的種種問題,並陪伴大家走過生命中一段段特別的時光。

網站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haori.hotline

台灣性別友善廁所地圖

由網友玥餅SherryYue所製作,整理其所蒐集到的台灣各地性別友善廁所資訊,且將之標誌於google map上和大家分享。

網站連結:https://vocus.cc/article/5f9f8d92fd89780001d14bd5

台灣跨性別遊行

本遊行為東亞創舉,從2019年開始,由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於台灣同志遊行前夕舉辦,邀請大家一同站出來,讓社會「看見跨性別」。其後,每年同志遊行前一晚則為跨性別遊行舉辦日。

網站連結:https://hotline.org.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197

跨性別資訊 -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性別平等辦公室專設的網頁,亦在介紹台灣的一些跨性別資源。

網站連結:https://transgender.taipei/

 

 

跨性別相關組織/網站

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

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Beyond Gender)於2013年立案,為台灣第一個同時關懷變性、跨性(Transgender)與陰陽人(Intersex)的團體。前身為「性別不明行動聯盟」。

網站連結:https://www.istscare.org/

跨性別倡議站

跨性別倡議站(Transgender Punk Activist, Taiwan)主要倡議核心為跨性別議題(部份女同志、女性主義),發起人為陳薇真,於2012年9月成立運作。

網站連結:https://transgenderpunk.wordpress.com/

偽娘基地

偽娘基地為「會員制」的「共享空間」,並提供給廣義跨性別的朋友一個暫時避開平行世界滋擾的地方。該空間讓各式扮裝者(Crossdresser)都能夠安心交流、打扮和放女裝的秘密基地,設備包括化妝間、衣櫃、寢室、廚房、洗衣機、浴室應有盡有。

網站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wcdfamily/

國際陰陽人組織-中文版(Oii-Chinese)

國際陰陽人組織-中文版(Oii-Chinese)創立於2008年11月8日,創辦人為丘愛芝(Hiker Chiu),為華人世界第一個由陰陽人主體提供陰陽人資訊的組織網站,不分國界,以全球中文使用者為服務對象。

網站連結:http://www.oii.tw/

茱莉安娜的秘密花園

是個愛穿女裝(男扮女裝)的已婚男人,在此分享蒐集的跨性別相關資訊。

網站連結:http://julianacd.pixnet.net

中華民國偽娘交流協會

中華民國偽娘交流協會於108年7月2日成立,創辦人/理事長為雅咪。該協會協助嚮往女性裝扮的男生,獲得適合自己的彩妝資訊,並定期舉辦活動,讓偽娘能走出戶外、認識同好。

網站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ROCTransgenderSociety

多元性別🌈圖書館

多元性別🌈圖書館為一私密社團,該社團主要提供給跨性別、非二元性別認同者(酷兒)、性別光譜中性偏陰柔者各方面的支援,網站內容包含:1.HRT,SRS,FFS手術的相關諮商討論;2.各類生活困擾諮詢、相談 等支援性的援助。

網站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85580525638320/

 

同志友善資源

性別倡議團體

  •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1998年由同志專業助人工作者協會、教師同盟、同志公民行動陣線與及Queer'n Class(現台灣性別人權協會)四個同志或性別團體共同組成,於2000年向內政部登記立案,是台灣第一個立案登記的同志社團法人。

https://hotline.org.tw/

  •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簡稱伴侶盟。是台灣推動多元成家法案的非營利組織,於2009年成立,並於2012年8月正式向內政部登記立案。伴侶盟設有專業律師團提供同志(LGBTIQ)免費法律諮詢服務,並義務代理具有指標性之性別人權公益訴訟。

https://tapcpr.org/main-topics/gender

  • 台灣基地協會

台灣基地協會位於台中市,透過多元諮詢管道(電話、line、信箱等)提供LGBT及其家人、專業人員的諮詢服務。

https://www.gdi.org.tw/

  • 風城部屋

風城部屋位於新竹市,致力於營造專屬台灣北部地區LGBT社群的休憩與交流場所,並提供LGBT族群完善愛滋篩檢前後諮詢暨轉介等服務。

http://www.gisneyland.org/about/info

  • 祕密說出口(LGBT伴侶衝突暴力諮詢網站)

由現代婦女基金會與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合作,提供LGBT族群心理支持、求助管道介紹、家暴相關法律說明、關係離合討論、伴侶關係經營討論、資源連結等服務。

http://lgbt.38.org.tw/

 

教會

  • 同光同志長老教會

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簡稱同光教會,成立於1996年5月5日,是台灣第一個由同性戀者組成、並認同性少數者的基督教會。

https://www.tkchurch.org/

  • 真光福音教會

真光福音教會成立於2008年,主張建立接納所有人的教會,為台灣目前少數支持同性戀運動的新教教會之一。

https://truelightgc.org/

 

性別研究學術機構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為北台灣首創,成立於2003年。旨在因應國家之性別平權政策,培養多元視野之性別研究人才,故著重跨學科及多元取向的學術訓練及社會實踐,並以性別與傳播,性別與文化,及性別與政策作為學術發展及課程規劃之核心領域。

http://gndrshu.wp.shu.edu.tw/

國立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於2000年正式成立,是全國第一個從事性別平等教育專業師資與實務工作者養成之高等學術研究單位。該所除了提供國內教師性別平等教育在職進修管道,也積極整合性別研究相關資源,藉由舉辦相關學術活動,提供國內性別研究人才交流研究成果。

http://www.nknu.edu.tw/~gender/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成立於2001年,為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南台灣另一間性別研究所,致力於培育性別研究與實踐之專業人才,並促進性別平等與性別多元。

https://gigs.kmu.edu.tw/

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為提升性/別研究的專業學術研究風氣,深化對邊緣弱勢性/別主體及文化的認識與呵護,並在官方全面推廣的性別平等教育介入學術及理論的討論下,乃於1995年成立。

http://sex.ncu.edu.tw/

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

自1985年成立以來,台大婦女研究室為國內首創之婦女研究機構,致力於推動婦女議題的研究、發展教學課程、收集及整理婦女相關的資料、出版與婦女有關之研究成果,並積極推動有利於婦女福祉的公共政策。

http://gender.psc.ntu.edu.tw/Gender/

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

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於2000年5月經教育部核准成立,並於2006年經核准成立博士班。積極培養學校及國內相關機構所需之高層次與研究等方面之專業人才。並於2014年設立馬來西亞境外專班,開始積極培國外相關性學專業人才。

http://www.hsi.stu.edu.tw/



台灣性別友善精神科醫師名單

資料來源是高醫顏正芳醫師之前整理出來的「性別友善精神科醫師」名單、PTT、Dcard與及伴盟跨性別小組的梨珂架設的諮詢分享網站。

縣市 醫師 服務醫療機構
台北市 徐志雲 台大醫院精神部成人精神科
簡意玲 台大醫院精神部成人精神科
劉亞平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身心治療科
陳麗淇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身心治療科
陳冠宇 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
陳柏妤 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
衛漢庭 聯合醫院昆明院區心身醫學科
陳亮妤 聯合醫院昆明院區心身醫學科
陳裕雄 聯合醫院昆明院區心身醫學科
蘇渝評 國泰綜合醫院總院精神科
徐如維 台北榮總精神科與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梁歆宜 台北長庚兒童心智科
劉弘仁 關渡醫院身心科
藍彣烜 關渡醫院身心科
吳佳慶 萬芳醫院精神科
許嘉月 萬芳醫院精神科
潘建志 萬芳醫院精神科
葉柏寬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研究醫師
桃園市 徐立仁 台北榮總桃園分院精神科
梁歆宜 林口/桃園長庚兒童心智科
黃智婉 林口長庚精神科
陳姵蓉 林口長庚精神科
林博 聯新國際醫院精神科
台中市 賴德仁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
謝明鴻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
鄭婉汝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
台南市 紀美宏 成大醫院精神科
蔡宗諭 成大醫院精神科
曾懷萱 成大醫院精神科
戴瀅純 安平/永康心寬診所
高雄市 顏正芳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
林皇吉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
王鵬為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
葉怡君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
劉黛玲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
李佳殷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
林貝芸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精神科
林柏成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精神科
高維聰 國軍高雄總醫院精神科、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精神科
蔡睿剛 國軍高雄總醫院精神科
新竹 張夢涵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
吳易澄 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
蘇煦涵 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
劉育宗 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
彰化 陳維均 彰化秀傳醫院精神科
丁志偉 彰化秀傳醫院精神科
雲林 陳姿婷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科
嘉義 蔡宏明 台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灣橋分院精神科
蘇建安 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
離島 徐志雲 金門醫院精神科
鄭任捷 澎湖醫院精神科
周冠儒 澎湖醫院精神科

 

Google Map上顯示例表:https://goo.gl/maps/4hgdUZVMN7oQqFCX7

其他網上參考名單:

性別友善精神科醫師的名單 - 臺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
http://www.ttsh.tp.edu.tw/images/upload/181205-5ayvis.pdf

性別友善精神科醫師(歡迎提供資料)2021.4.2 - trnt.tw
https://trnt.tw/t/topic/277

HRT跨性別友善精神科醫生-精簡版 (發表於 2021-6-20)
https://trnt.lgbt/thread-992-1-1.html

同志友善心理健康資源手冊2019 版 - 衛生福利部
https://www.mohw.gov.tw/dl-54909-aa63b27d-a1eb-4b6c-8780-5d5e88add32c.html

同志諮商專業人員網
http://tas.bravo.org.tw:88/

 

 

 

 

跨性別家長手冊

A Handbook for Parents of Trans People

 

自序

距今剛剛三個年頭的2011年,跨性別資源中心剛開始做社群內的服務工作不久,組織經驗少,群體需求大,在沒資源沒經費的情況下,卻做出了不少成果。在那些年裡,大部分組織經費都是自己掏出來,反正錢不是很多,但精神心血及時間卻付出巨大,根本沒時間照顧自己的生活及收入來源。到最後發現銀行戶口裡沒錢,要把所持的股票賣掉時,才知道已經撐不下去了!

那時候的茫然與無助,到現在仍然歷歷在目。後經友人的指導,及借鑒其他組織的管理經驗,我們開始向相關的基金會尋求支持的可能性。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轄下的「平等機會(性傾向)資助計劃」,是我們申請到的首個獲資助項目,只是計劃的限制大,錢少工作多,又不可以申報工資的支出,連稿酬也沒有,基本上比白做更慘!不過完成計劃後所吸收到的經驗卻是寶貴的。雖然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但我們卻完成了一本在跨性別社群裡難得一見的,寫給普羅大眾閱讀的中文小冊子,也為大中華地區提供了一個有寶貴參考價值的文獻。

這一年,我又帶著天真爛漫的任性,為跨性別孩子的家長們寫下了這二萬字!字裡行間,我看見了不少自己以前經歷過的身影,曾踏遍的野地深谷,燈火欄柵處的孤寂,又再驀然刺痛了塵封的印象。走上這條路真的不易,或許……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又會有多少人甘願赴難呢?感恩的是,靠著上帝我走到了今天,越過了重重難關,克服了種種困境,明白只要有盼望,憑著信念總能夠看見明天!

2014年的最後一日,新聞上發報了一名在美國俄亥俄州的17歲跨性別孩子,於12月28日清晨被一輛貨櫃車在公路上撞倒身亡,而她預設在網絡上發報的遺書中,道出了她在基督教家庭的壓力下,承受不了而選擇輕生,她希望自己的離去能夠喚醒社會對跨性別的關注,讓其他跨性別人士免受這樣的痛苦……

我流著淚看完了整篇報道,帶著沉重的心情寫完了這本小冊子,願上帝的愛與恩寵,臨到這些已經離開了我們的跨性別朋友,願 [1] TA 們在天上的靈,仍然能夠看見TA們的心願有天能夠達成,祝福我們那些可愛孩子所心愛的父母!誠心所願!

梁詠恩 Joanne Leung

跨性別資源中心創辦人兼主席

 

最近有學生問我,身邊有同志朋友,但不知道應該怎樣和TA相處,怕說錯了甚麼會讓TA不開心。我也曾經有過同樣的問題。

Joanne是我第一個認識的跨性別朋友。在認識她之前,因為興趣和工作,我讀了不少有關跨性別的書。但不管讀了多少書,遇到真正的跨性別朋友的時候,我和我的學生一樣的無措。在最初認識Joanne的時候,我和她相處都會特別「小心」,會擔心自己的無心之失會讓她感到不受尊重。除了一般朋友相處需要的禮貌,我會特別留心自己的用詞和舉動。 對自己最起碼的要求,是性別代名詞不要搞錯,必須尊重跨性別朋友選擇的性別稱呼(其實對每一個人,我們都應該養成這種尊重個人性別認同或不認同的基本禮貌,以對方的選擇為依歸)。其他的日常相處,作為朋友比較簡單,就是最基本的尊重和理解。十年相處下來,我和Joanne已經變成好朋友,也是性/別運動的好戰友。 將心比心,如果我是跨性別,我會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我是本著這種原則,慢慢學習和跨性別朋友相處。

和我們每個人一樣,儘管是自己的孩子,父母也會不知道應該怎樣和跨性別子女相處。其實事情並不複雜,跨性別的朋友只是想做一個誠實的人。如果父母能夠理解TA們,相信雙方都能夠獲得更大的力量來面對世界。

金曄路 (Lucetta Kam)

性別研究學者

 

目錄

  • 引言
  • 導讀
  • 跨性別資源中心簡介
  • 性別的基本概念
  • 性別是什麼?
  • 跨性別是什麼?
  • 性別認同又是什麼?
  • 性傾向的概念
  • 間性人(Intersex)
  • 變性手術
  • 家長關心的問題 (Q&A)
    1. 如果懷疑子女是跨性別或同性戀,該怎樣做?
    2. 如果子女跟我說TA是跨性別或同性戀,該怎樣做?
    3. 如何分辨TA到底是跨性別還是同性戀?
    4. 這和我的教養或遺傳有關嗎?
    5. TA是被別人教壞的嗎?是因為受過傷害或童年陰影所至嗎?
    6. 為何TA對很多事情都過份敏感?很容易發脾氣?
    7. 跨性別是精神病嗎?
    8. 該怎樣與跨性別孩子溝通?
    9. 應該要TA找學校社工,或其他社工幫忙嗎?
    10. 以後該怎樣稱呼TA?
    11. 在親戚朋友面前怎樣面對TA的轉變?
    12. 該怎樣向親友中的小朋友解說?
    13. TA好像沒有考慮我們的感受及難處
    14. 溝通過之後關係變了,怎麼辦?
    15. TA什麼意見都不願意聽
    16. TA好像經常在變,是說謊嗎?
    17. 不能接受自己的性別,就必需要做變性手術嗎?
    18. 男孩子喜歡女裝打扮,女孩子男仔頭,都是同性戀嗎?
    19. 變性手術危險嗎?
    20. 變性手術會帶來身體的傷害嗎?
    21. 香港在那裡有變性手術做?要花很多錢嗎?
    22. 如需接受變性手術,應從何開始?
    23. 如果TA已結婚,甚至有小朋友,怎麼辦?
    24. 可以跟TA斷絕子女關係嗎?
    25. 我想TA暫時離開不和我們同住可以嗎?
    26. TA將來的人生會怎樣?
    27. TA會不會找不到工作?
    28. 跨別人士會不會很短命?
    29. 如果TA本來是男生,穿女裝出外會有問題嗎?
    30. TA應該去那一個洗手間?
    31. 如果TA要去與原生性別相反的洗手間會犯法嗎?
    32. 手術前出入境會有問題嗎?
  • 聽聽孩子們的心聲
  • 結語
  • 作者簡介

 

引言

跨性別及同性戀,在華人社會裡好一段時間都是禁忌。社會教導我們這些事連提都不應該提,甚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會認為TA們根本不應該存在世上……TA們或許根本沒有真的存在過……

在現今的社會中,我們沒有去認知、理解、看見這一群人,但卻活生生地將TA們的人性和生命埋葬在所謂的大社會道德底下。恐懼,令我們把TA們深深地埋藏在黑暗之中,使TA們遊走在墳塋死地,不能活見天日。

我們相信中國人的傳統,但可笑的是,這些傳統很多時並不真正是我們中國的古聖先賢所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而是在革命洗禮下、權力鬥爭與排斥中,被利用為排除異己的手段。我們需知道,傳統之所以成為傳統,必須經歷過革新與洗練,才成為今天的模樣,在這個革新與洗練的過程中,必然也經歷過無數的爭議與發展。傳統之價值在於承襲先賢之智慧及追思前人為我們所作的耕耘,以讓我們能夠效法其德行,給後人裨益,而並不是叫我們故守自封,更否定別人之改革。時移世易,我們若只懂守著傳統,不思更新變化,人類必然淪落,更枉了前人之心血。

記錄的科技與操控權,也掌控了我們閱讀及明白歷史的藍本框架。古代世界的歷史,沒有整全地被人類記錄下來,但遺留下的蛛絲馬跡,卻可讓我們重塑窺視歷史裡的時空。我們在閱讀古詩與文獻時,不難發現跨性別與同性戀並不是什麼新事物,也並不是什麼可恥之事。在世界各地裡帶給很多人生存盼望的聖經,被公認為教導愛與恕、接納與包容的基石,記載了多樣性的人倫關係,有大衛與約拿單的 摯愛戀慕,堪比中國的梁祝之戀,也有耶穌的家庭論,但卻被那些解釋聖經的權威篡改,被利用成為攻擊跨性別與同性戀者的武器。歷史遺留下來的紀錄,只是事實的片段及表像,我們並不能單看表面的文字,而忘卻了聖經的教導本意和精粹。

人類的智慧,在於愛、關係、溝通、傳遞、思考、論辯等。邏輯與哲學思維,幫助我們彰顯及承傳人類的文明,此為道德倫理的基奠,植根於我們的良心之上。願家長父母,與其跨性別/同性戀的孩子,能在愛的關係中,以智慧幫助孩子從困惑中找到出路!

 

導讀

作為父母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別於人,且是性別上的疑問,心裡的感受的確難以言喻,既著急且痛心,百般滋味在心頭是自然而然的事。父母既疼愛子女,生怕TA會誤入歧途,害了一生,又可能會怪責自己教導無方,犯了什麼錯事。但很多時候,子女卻好像完全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情,還會怪責父母不能理解及不接納,甚至可能反目成仇,以怨相對。當然,我們希望以上的情況,都不會發生在你的家人關係之中。

但父母與子女身處於不同的關注點上,面對著不盡相同的問題,有著不一樣的理解,期待著不一樣的結局,能夠互相體諒是蠻不容易的事。父母可能會以為這是子女自己的問題,TA應該弄清楚了解後才告訴家人。誰知TA可能費盡心思,還是一知半解,摸不著頭腦,但又壓抑不住,嘗盡了苦頭,也找不到出路,才會戰戰兢兢地告知TA最信任的父母,希望得到諒解與協助,並與TA一路同行。

子女所關心的,是TA自己的出路,怎樣獲得資源和途徑去實踐自己的願望,讓自己脫離所有人都不能理解,但卻苦不堪言的處境,有時候甚至想過了結自己的生命,卻害怕令父母痛心。而父母所關心的,是子女的將來,TA的下一代,TA的健康狀況,TA會否被歧視等等……還有自己作為父母,怎樣去跟其他家人、親戚朋友交代,如何面對指責與尷尬的場面等等。

這本手冊希望從父母的角度,去探討及解答一般作為跨性別家長通常會遇到的疑問,讓父母與子女重新建立互信的關係,從而一起走過難關,向著新的生命與挑戰進發。期望父母持開放客觀的態度,耐心看完這本手冊,及本系列的 [2] 第一冊《是非男女:本土跨性別閱讀手冊》。如需進一步協助,可於網站上查閱其他服務及資料,或聯絡本機構性別諮詢熱線查詢。

 

跨性別資源中心簡介

跨性別資源中心(Transgender Resource Center)簡稱TGR,成立於2008年7月1日,致力於推動香港及中國內地的跨性別運動,以教育為基礎出發,為社會人士及跨性別社群提供資訊及資源,幫助社會了解及加深認識跨性別議題,及讓跨性別人士得到應有之協助及權益。

TGR一直積極參與香港及內地各大專院校之教學分享,至今已舉辦及參與過二百多場的講座及工作坊。又於電台、電視台、雜誌、報紙等媒體接受訪問,將積極正面之跨性別身份呈現於公眾面前。組織亦一直與行政機關、醫療部門、法律機構、輔導團隊、基督教組織及其他服務機構等保持密切聯繫及合作。

組織主要工作分為社群服務、公眾教育及倡導工作三部份。社群服務包括舉辦每月聚會、朋輩支援小組、家長小組、輔導服務、熱線諮詢、網上外展、法律項目及愛滋病預防及教育項目。公眾教育包括有傳媒訪問、院校及機構分享、相關議題之研討會、出版工作、工作間平等機會項目、跨性別圖書館及跨性別電台節目。倡導工作主要涉及健康與醫療服務、政策及法律、社會接納與反歧視等等。

本會每月舉辦之聚會,讓跨性別人士有適當空間,發揮關顧互助之精神,又讓社會上對跨性別友善的人士,能夠有接觸及支援群體的渠道。

其他詳細資料請參閱組織網站 www.tgr.org.hk

 

性別的基本概念[3]

性別是什麼?

一般人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性別只有男和女兩種,這個想法原則上似乎沒有問題,但我們可有想過在這個理所當然的背後,隱含著什麼問題?而我們日常的生活,又與性别有多少關連?到底性別是一種好處,還是麻煩?

「性別」這個名詞其實代表了不同層面的意義,這個名詞在英語,最基本可以翻譯成Sex和Gender。Sex即生理性別,而Gender是指除生理層面外,一個人於社會、生活和人際關係中,於性別區分的種種不同表達、呈現及感受等。而這些的區分很大程度上是經文化和傳統等演化及建構出來的,而非與生俱來的性别特質。我們日常生活中看見的性別,諸如外觀或衣著等,都不是生理性別。所以有學者認為性別是一種[4] 表演/操演,大部份都是從模仿中學習而成。

Gender亦可大致分為心理性別、社會性別及性別表達等。社會性別和心理性別,並不能單以男、女去釐定,大部份情況下,是以其功能性及特性去界定屬於男或者女,但卻存在著比比皆是的例外情況,若是以中國傳統「陰陽」的概念去理解其關係,可能更會易於讓人明白。

事實上生理性別(Sex)亦不能夠絕對地二分,在生物學裡,既存在著雄性和雌性,也有無性與雌雄同體的種類,主要看其繁殖所需要的因素及環境而決定。當然繁殖是物種得以保存的一個重大條件,但我們要明白世界上的物種都是多樣性的,繁衍只是該物種的其中一個功能而已,並非每個生命個體都必須經歷其繁衍過程。

 

跨性別是什麼?

跨性別(Transgender)英文簡寫為TG。最基本的定義,是任何人不接納或不認同自己的原生性別(出生時的性別),或社會賦予TA的性別規範,就可以算是跨性別者。其狀況可以呈現或表達於其對自身性別的心理認同、對身體的期望、社會性別身份、家庭角色、性行為模式、性別氣質表達、衣著等等……但並不是每一個符合以上定義的人,都會認同自己是跨性別者,我們需尊重個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不可隨意將標籤貼在別人身上。一般估計人口中每300-500人就有一個是跨性別人士。

 

性別認同又是什麼?

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指一個人心理上覺得或認同自己是什麼性別,一般人的性別認同跟其原生性別吻合,但跨性別人士卻出現不協調或沖突的情況。性別認同可以是「男」或者「女」,但也有不能認同這種二元分割的概念,形成一種性別模糊或[5] 流動的狀態。事實上,一般人或多或少都可能會在某些特質上,不能完全符合社會或是傳統賦予的[6] 性別規範,只是我們從小就被教導或被禁止逾越這些界線,而將這些特性全都隱藏起來。

 

性傾向的概念

性傾向指一個人會被什麼性別的人所吸引,一般人會在戀愛或性行為上,被異性所吸引,對於同性之間的關係,都只限於友誼。性傾向比較多人認識的是「異性戀」、「同性戀」及「雙性戀」。雙性戀是指某些人既會愛上異性,也可以愛上同性。但較前進的講法是其吸引對像中沒有性別的限制,所以理論上能夠吸引TA的條件,就是一個人這樣簡單,而這一類的性傾向稱為「泛性戀」。除了會被任何人吸引的泛性戀,當然也會有不被任何性別的人所吸引的「無性戀」。

一般粗略估計,人口中有10%是同性戀,但我們從來沒有辦法證實這個數字,除非社會包容到一個地步,能夠令大部份的非異性戀人士都願意表白自己的身份,我們才會知道社會上到底有多少不一樣的人群。

 

間性人(Intersex)

除了性別認同及性傾向外,世界上有一些人於出生的時候,身體就處於一個性別模糊的狀態。醫學上生理性別之區分,是基於第一性徵去判別,包括外生殖器、內生殖器及染色體。正常男性應擁有陰莖、龜頭、前列腺、陰囊、睾丸及染色體為XY。而女性則要有陰道、陰蒂、陰唇、輸卵管、卵巢、子宮及染色體為XX。如果一個人出生時並非單單是其中的一種完整狀況,或同時擁有部分男性及女性的性器官,TA就是一位間性人,或稱為雙性人、中性人、雌雄同體等等,間性人的英文簡寫為IS。但到底怎樣才算是完整的生殖器官?例如多長的陰莖才算是正常,醫學上還未有一個定論。

一般估計在500-5000人當中便有一個是間性人,平均約2000位出生嬰孩便可能有一位。以往有很多新生的間性嬰兒,在父母的同意下被醫生施行了矯正手術,令他們在童年便承受了不少身心傷害,部份長大後更可能因無法適應或認同自己被賦予的性別而出現性別焦慮,在父母坦言後,或在詳細檢查下才被發現。

近代在間性人權益組織的推動下,有部份國家已容許父母讓嬰兒保留不明確的性別,到長大後才讓TA自己決定怎樣處理,而有部份間性人會選擇保留模糊的性別繼續生活下去,有部份則會選擇以外科手術矯正,以重新決定自己的性別。

間性人與跨性別者之間,有很多很類似的處境和困難,雙方也同樣是在性別上處於模糊的狀態,而產生許多困惑與焦慮。但其原發性卻是基於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間性人在於身體結構與染色體上的模糊不一致狀態,而跨性別卻是身體結構及染色體完整,但與大腦接受性別的認同,呈現了模糊或不協調狀態。事實上有部份認同為跨性別的人士,經檢驗後被發現本身為間性人。而有部份的間性人,亦需要面對其性別的認同問題,甚至需要以手術重置或逆轉性別。

 

變性手術

比較正式的寫法是[7] 「性別重置手術」或「性別重建手術」,英文為 Sex (Gender) Reassignment Surgery,一般簡寫為SRS。指的是一項以外科手術將性器官重建為另一個性別,使當事人在外觀及功能上盡量接近其期望(相反)的性別。在本港暫時只有公立醫院施行該項手術,進行手術前需獲得精神科醫生及心理科專家的評估報告確定適合接受手術,評估過程一般需要歷時最少2至4年,經由多個不同專科的醫生進行診斷及治療,以確保其心理、生理狀況均適宜及有必要進行變性手術。關於約見評估程序的詳細資料,請參閱本機構網站。

 

家長關心的問題 (Q&A)

1) 如果懷疑子女是跨性別或同性戀,該怎樣做?

其實跨性別或是同性戀,很多時候也沒法從外表或行為辨認出來,男孩子比較女性化或女孩子比較男性化,也不一定是跨性別或是同性戀,亦不一定會在性別認同或性傾向出現與一般人不一樣的狀況。

建議以較開放的態度,多跟子女談論性與性別的議題,很多時候學校的教導並不足夠,也讓TA難於啟齒發問。孩子們內心對很多性方面的議題都可能存有疑問,希望得到解答及嘗試探索。正確及正面的討論會幫忙TA發展出合適的性別取態,儘量避免將社會刻板的性別意識硬套於子女身上,這樣更會容易令TA承受不必要的壓迫以至身心受創。

一般孩童於成長期,都會經歷不同階段的性別認知及探索歷程,陪伴TA以開放的態度安全地探索,總比禁止TA去做某些事更為有效,很多時越被禁止就會越挑起TA去嘗試的心態。如果真的確定TA是跨性別或同性戀,在現今的社會裏也並非沒有出路,事實上有很多成功人士也是同志,問題在於能否正面去對待TA的性別認同或性傾向,讓TA健康成長,獲得最快樂的人生。(請繼續耐心閱讀其餘的解答)

 

2) 如果子女跟我說TA是跨性別或同性戀,該怎樣做?

責罵並不是解決的方法,但也不需要勉強自己立刻接納,正確的做法是嘗試耐心引導TA說出更多的心底話,以了解其處境及狀況,再陪伴TA尋求合適的協助及出路。這段時間是建立互信最重要過程,有了互信,才能夠有良好的溝通;有了溝通,才能夠陪伴及幫助TA處理背後TA可能正在承受的更多問題。要明白TA因著對你的關懷及信任,才願意向你分享TA隱藏已久的秘密,而絕對不是因為任性與無知。如果TA真的是任性無知,就更不可能會向父母坦白了。

在初步溝通過後,可以嘗試跟TA一起搜尋及了解這方面的資訊,但不要太過主動提出意見或強迫TA盡快改變,免得TA承受不了壓力而放棄跟你的溝通。近代不同的研究也發現,性別認同與及性傾向基本上是很難,甚至沒有辦法改變。不少一直反對跨性別及同性戀的團體,近數年也不再聲稱可以改變這方面的傾向,轉移要TA們禁止這方面的慾望,但卻帶來種種負面的影響,小則令TA們活得不快樂,有些會選擇離開家庭,部份嚴重者更會出現精神壓力問題,甚或了結了自己的生命。

我們對父母的忠告是:「你寧願失去一位心愛的孩子,要TA一生也活在不快樂中,還是接納TA,陪伴TA去尋找自己的快樂?」

 

3) 如何分辨TA到底是跨性別還是同性戀?

跨性別是關乎TA自己的性別認同,TA自己是什麼性別。同性戀指的是TA傾慕的對象為同性,是性傾向的問題。這兩個基本上是不同的概念,沒有必然的關係。跨性別可以是同性戀也可以是異性戀,同性戀一般不會想改變性別。當然兩者所面對的處境與問題會有所不同,處理的方法也有所差異,我們應尊重TA對自己身份的理解,不應以第三者的角度去企圖辨別。

 

4) 這和我的教養或遺傳有關嗎?

沒證據顯示性別認同及性傾向與環境因素或遺傳有關,當然我們並不能完全排除有這方面的可能性,但眾多研究報告指出,這樣的傾向是難以改變的。我們不想糾纏於是否天生這個問題上,因為天生與否,也要正面地去面對這個問題,重點是為TA找尋出路,讓TA活得更好,免受社會不必要的歧視。

當中也有極少部份有性別焦慮的孩子,其實是間性人(Intersex),也稱為雙性人,即天生的生理性別上不完全是男或女。但由於出生時性別的錯亂並不明顯,以致未被發現。這些孩子在長大後,有可能會出現性別的不協調,於性別焦慮上的狀況與跨性別者有相類似的地方。如身體上並沒有出現嚴重不正常情況,並不需要過份擔心,因為此種狀況,大約在500-5000人口當中,才會出現一個。如有疑問,可自行安排到醫院作詳盡身體檢查。

 

5) TA是被別人教壞的嗎?是因為受過傷害或童年陰影所至嗎?

世界各地近幾十年的研究與試圖改變,都似乎證實性別認同及性傾向是難以扭轉的,所以基本上是有沒辦法去教導成為一個跨性別或同性戀。雖然有部份比較保守的心理學家,會認為性別的差異,很多都是由童年傷害所造成,而有部份同志的確曾在童年遇上過一些負面的遭遇。但有理由相信,這些遭遇,極其量只會引發起當事人去發現,或提早發現自己的認同與性向,而並不會因此而將其改變。

 

6) 為何TA對很多事情都過份敏感?很容易發脾氣?

我們需要明白TA過往可能承受過很大的壓力,從小成長面對過無數的性別掙扎,只是父母沒有察覺而已,而TA自己也害怕及不懂得表達。漸漸地,TA會為自己建立了一個防禦機制,為了保護自己,TA會將自己隱藏起來,開始不相信身邊的任何人,覺得沒有人能夠明白及理解TA,很容易會被別人傷害。

所以有部份跨性別或同性戀的孩子,會比較孤僻、不愛說話、不愛與人溝通。有部份則會像過度活躍般不停說話,意圖掩飾自己的性別傾向。TA很容易會對某些詞語或評論有過度反應,例如「女人型」、「同性戀」、「搞基」、「男人婆」等等……

 

7) 跨性別是精神病嗎?

自1966年起首個對變性欲者進行有系統研究及定義的醫生[8] Harry Benjamin,發表了名為“The Transsexual Phenomenon”(變性欲現像)一書,所有渴望改變性別,或欲通過外科手術改變性別的人士都被歸類為「性別認同障礙」的精神疾病。但事實上,接近半個世紀的研究與臨床診治,都沒辦法以任何精神或心理疾病的醫治方法,去改善TA們的痛苦狀況。只有以整形外科手術,矯正其身體結構,達至為當事人期望得到之狀況及更改性別,其焦慮及可能有的其他症狀便得以大幅度甚至完全改善。

這一群人長久以來被精神科醫生主宰著TA們的身份認同過程,與更改性別的權利。直到近代,跨性別社群內越來越多人站出來為自己發聲,試圖要奪回為自己決定命運及定義的權利,這個社群的狀況及需要,才真正被較多人看見及了解。自此,世界各地的醫學權威,紛紛對「性別不協調」的狀況作出重新定義,企圖將「性別認同障礙」從精神病學中剔除,而將所有因為社會的不接納而導至的精神焦慮狀況定義為「性別焦慮」,並將其納入在心理及精神病學裡面。由於部份跨性別及渴望進行變性手術的人士,需要不同程度的醫療介入或服務,所以國際上仍較偏向將「性別不協調」保留在病理學名冊當中,但至於屬於那一類病學仍有待專家仔細討論。

 

8) 該怎樣與跨性別孩子溝通?

要幫助跨性別孩子,先要獲得TA的信任,可能要暫時容忍一些可能出現的過度反應、突然而來的情緒或性格上的轉變。如需尋求合適的協助,可聯絡本會,我們會提供相關資料、輔導、支援及轉介。切忌隨便聽別人意見尋找或諮詢不適合的精神或心理科專家,強迫TA去接受診斷及改變。暫時不能夠接受不等於要責罵,耐心聆聽也不等於你會助長了TA的行為。溝通是需要耐性及愛心的,TA自己可能仍未完全弄清楚自己的狀況,也可能會擔心父母不能接受而感到難以啟齒。鼓勵TA表達內心的感受,勇於接納自己的狀況,積極尋找出路是最有效的溝通途徑。

 

9) 應該要TA找學校社工,或其他社工幫忙嗎?

如果有合適的社工跟進,當然會較容易幫助TA,及改善與你的關係。但首要條件,是那位社工能否以沒有歧視的眼光對待TA的特殊狀況,及以專業的態度進行整個輔導過程。學校社工由於與學生保持一個密切的關係,好的方面就是能夠更了解及切合TA的需要。但危險的地方,是一旦該社工在輔導過程中表現出不專業的操守或歧視行為,甚至將TA的身份洩露了給學校裡的其他人或同學知道,那將會是一個很嚴重的災難。所以在嘗試求助於學校社工前,請先與子女商量,得到TA的同意,並了解該社工的可信程度才作決定。不然,可以找外間一些跨性別及同志友善的社工或輔導員尋求協助,本手冊內提供了一些可靠的機構及聯絡資料,也可直接選用本組織的輔導服務。

但若然TA對社工的協助有所保留,就不要太過勉強,可鼓勵TA參與一些跨性別及同志友善機構或青年服務中心的活動,這些機構一般也有專業的社工能夠協助TA建立自信,從而了解及面對自己的前路。我們也建議父母參與本組織或其他中心的家長小組,與其他有相同情況的家長多作交流,及認識其他跨性別朋友,從TA們的口中,了解更多自己孩子不敢向你訴說的秘密。

 

10) 以後該怎樣稱呼TA?

TA可能會表達希望得到一個新的稱呼,但父母有TA們的考慮和難處,不會很容易就能夠接受TA的新性別。我們建議可與孩子商討這方面的問題,希望TA能夠明白大家都需要時間去適應,尋找一個雙方都覺得合適的辦法,例如以一個比較中性的中文或英文名字稱呼TA,減少以「阿女」、「大佬」等帶有強烈性別色彩的字眼,以避免大家都覺得尷尬的情況發生。

 

11) 在親戚朋友面前怎樣面對TA的轉變?

若你未能完全理解或接納TA的轉變而覺得尷尬,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當親戚朋友問及TA的性別或感情狀況時,你大可回答正在與TA一同面對及處理性別上的疑惑。如大家繼續追問,你可表達你們都在承受一定的壓力,禮貌地邀請大家不需過分擔心,如有合適的資訊亦歡迎提供給你。

若果你能欣然地接受TA的改變,及準備與TA同行,你可簡單正面地回答親戚朋友的查詢,說TA正考慮作出人生重大改變,然後簡單地略述TA的現時的情況,相信親戚朋友不會太難接受。若有難堪的情況出現,就禮貌地請TA們尊重所作的決定,讓你們有多一點的空間及時間去處理及尋找出路,有機會的話,可提供一些相關的資料給TA們閱讀,以明白你們的處境。

 

12) 該怎樣向親友中的小朋友解說?

其實很多時候小朋友的接受及適應能力遠比成年人還高,只是成年人覺得尷尬,難以啟齒,而小朋友反而沒有太多這方面的包袱。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只要簡單地說明TA的改變,例如:「從現在開始不要叫表哥,要叫表姐了」、「表姐遲下見醫生,將來要變為你表哥了」,如果小朋友再繼續追問,也可直接說明TA將會做變性手術。

 

13) TA好像沒有考慮我們的感受及難處

TA在面對自己的性別疑惑過程中,掙扎了好一段時間,已經筋疲力竭。再要想怎樣面對父母這個難關,可能一下子沒法周詳地考慮到父母的感受及需要。只要你先聆聽了解TA的完整故事,讓TA放下心頭大石,然後再說出作為父母的擔憂及顧慮,相信在互相諒解的溝通中,一定能夠找到出路。無論如何TA也是你們的孩子,你們也是TA的父母,多一點的耐心是必需的。

 

14) 溝通過之後關係變了,怎麼辦?

那可能因為TA覺得你未能夠完全了解TA的情況,或是你的反應讓TA覺得擔心,以至未能夠完全信任你,或擔心傷害了你,所以寧願暫時停止或減少溝通。建議你不妨向TA解釋,縱然你未能夠完全理解和接受,但仍然願意與TA同行,陪伴TA去找尋出路,希望TA給你多一點的時間與耐性。

 

15) TA什麼意見都不願意聽

有時候並不是TA什麼意見也不願意聽,而是TA的防衛機制還未解除,某一類的意見會令TA顯得非常焦慮,背後可能存在著一些TA以前的經歷或一些假設,這種情況在第三者看來是難以理解的,但對TA來說可能是很冒險的方法。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讓TA安心,在選擇任何幫助途徑時,也應特別照顧TA的需要。

建議要循序漸進,先從知識層面着手,最好不要一開始就強迫TA去看醫生或吃藥。雖然合適的信仰啟導,有機會會幫助TA更正面去面對困難,但也不要強迫,一旦處理不當,情況就會不堪設想。加強父母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最初是很難分別什麼是好與不好的資訊,所以不妨多看一點不同渠道而來的資料,然後再與TA一同討論尋求合適的幫助,也不要以為TA不會懂事,而不去細心聆聽TA想表達的意見。

 

16) TA好像經常在變,是說謊嗎?

在性別與性向的探索過程中,免不了會有新發現和轉變。TA可能從未想像過能夠有機會決定自己的性別,在這個過程中,TA會不斷發現自己的不同取向與可能性,有時候會為發現到一種與TA很相似的狀況而興奮不已,但及後,又可能會看見很多不吻合的地方而會感到十分沮喪。TA在發現自己及告訴別人的過程中,會大起大落。會因為一個人的接納,覺得人生充滿意義,也可能會因為一個人的誤解或歧視,覺得沒有人會接納TA。我們應體諒TA的反覆與轉變,鼓勵TA繼續勇敢去發現自己更多的需要。

 

17) 不能接受自己的性別,就必需要做變性手術嗎?

跨性別者並不一定不接納自己的性別,TA可能會對所有,或者部份性別二分的規範,有不同程度的反感、焦慮、衝突或拒絕。這些矛盾可能來自不同的社會性別區分,例如氣質、表達、穿著、身份、稱謂、工作等等,又或者來自TA本身的生理反應及身體狀況,如青春期、經期、性反應、身高、體毛等等。TA有可能對其中一項或多項出現不同程度的反應,輕則會偶爾不安,嚴重者可以導至極度焦躁或有輕生念頭。對於身體構造出現極度不安的跨性別者,變性手術很可能是TA們的其中一個出路,而對於其他不同狀況的跨性別孩子,則需從不同的途徑去幫助TA面對性別上的矛盾。

事實上,有不少的跨性別者並不一定或並不需要以手術去改變身體的狀況。每個人的需要也不一樣,有些人不能接受自己的身體性徵,有些人[9] 只希望以另一個性別去生活,而有些人可能只是不希望在男女二分的性別定型下過活。

 

18) 男孩子喜歡女裝打扮,女孩子男仔頭,都是同性戀嗎?

不同的性別表達,與TA會愛上什麼性別的人,是沒有直接關係的。跨性別者當中有異性戀、同性戀,也有雙性戀,而單純的同性戀者一般不會討厭及想改變自己的性別。在性別表達上比較女性化或男性化,也不一定是跨性別或同性戀,事實上,有很多的所謂「正常人」,也不一定很Man或者溫柔嫻淑。人們經常講的所謂正常,其實是大家約定俗成地認為應該是這樣吧了。

 

19) 變性手術危險嗎?

變性手術是一項複雜的大型外科手術,需要進行一次至數次全身或局部麻醉,但一般而言危險性不高。在香港要進行變性手術,必須要通過一個嚴謹的評估過程,需時最少2至4年。醫生在評估過程中,會衡量當事人是否有必要及合適進行變性手術,也會衡量風險問題,暫時在香港及其他地區未有聽聞過因接受變性手術而死亡的個案,部份人士於手術後會出現輕微的後遺症狀需要再入院跟進,嚴重的情況並不多見。

 

20) 變性手術會帶來身體的傷害嗎?

每一項外科手術,也會存在一定風險及對身體的侵入性。考慮進行任何手術的原則是,該手術是否能夠令當事人獲得更優質的生活,以及TA所承受的風險程度。若手術前的評估過程做得妥當,一般變性手術都會為當事人帶來非常正面的效果。當然除了手術外,也必需配合手術前後的其他情緒、心理及新生活適應等方面的輔導,讓其盡快融入及面對因新身份而出現的挑戰。

 

21) 香港在那裡有變性手術做?要花很多錢嗎?

在香港有部份公立分區醫院設有手術前的評估,之後會安排到外科手術部門進行變性手術,詳情請向本會查詢。一般香港永久性居民,於完成整個評估並獲得精神科及心理科的證明信件後,於香港公立醫院進行變性手術,只需付住院費、雜費、及其他額外費用,手術費用會由政府補貼,總金額大概是千多至數千元港幣。

有部份人會選擇到其他國家進行手術,主要原因是信心或期望得到的效果之考慮。香港在變性手術上相對於東南亞國家並非先進,但尚算完善。國外進行手術的費用大概由港幣8萬至30萬不等,視乎不同的醫院及項目而定。香港醫院一般只會為變性者進行有限度的輪廓及喉結改善手術,以讓TA能夠易於融入新的生活,但若對樣貌外觀有特別要求的,會選擇到國外接受手術。但國外醫院一般不會有詳盡的評估過程,建議應在香港先完成評估及賀爾蒙治療,再選擇往其他國家施行手術。

 

22) 如需接受變性手術,應從何開始?

變性手術之心理評估,本地暫時仍由精神科負責,當事人需要先取得普通科醫生的轉介信,再交該區轄下醫院精神科排期,一般需時約半年至一年或以上時間。由於程序經常有變,請參閱本會網站,如需協助可直接聯絡本會或其他相關機構。在決定約見醫生之前,我們亦建議當事人及其家人,先與本會或相關機構聯絡,以便了解更多,也可於過程中有同路人及其他專業人員的協助。

 

23) 如果TA已結婚,甚至有小朋友,怎麼辦?

相信TA選擇這個時候去面對,一定有TA的難處。這並不代表TA不愛TA的伴侶及孩子,只是TA承受的壓力,可能已經到達了一個臨界點,自己一個人已沒法去面對及找尋出路。若是能夠讓TA與其家人一起去面對這個問題,TA會更容易及有信心度過這個難關。

若然TA只希望間中穿著異性服裝,及表達自己期望的性別認同,只要家人願意接納,基本上不會影響整個家庭的日常生活狀況,更可能因中間的溝通與接納,而令大家的關係因此而變得更加密切及關愛。若是TA期望改變自己的性別,而TA的伴侶及子女也願意接納,跟據香港現行法律,TA可選擇保持夫妻的關係,而TA自己的性別也可以更改,子女的關係亦沒有改變。一家人只要互相支持,去面對將來生活帶來的改變,結果並不一定會是負面!群體中事實上有不少很正面的類似情況,家人關係於其中一位成員改變性別之後反而變得更加融洽。

 

24) 可以跟TA斷絕子女關係嗎?

如果這是你的意願,當然沒有人能夠阻止。但關係可以斷絕,血緣及親情卻不會因此而改變。我們期望能夠幫助父母與子女建立良好溝通,互相體諒及理解,從而找到出路。我們相信,因著愛,總會有明天!

 

25) 我想TA暫時離開不和我們同住可以嗎?

如果父母暫時未能夠接受孩子的狀況,感到難受與沮喪,這也是其中一個能夠讓大家各自冷靜,有空間重新思考及處理面前問題的一個處理方案。最重要的是在大家都冷靜的情況下,說清楚大家的意願,從而商討怎樣去作出安排。分開生活以後,應由其中部份家庭成員作為溝通的橋樑,或邀請TA間中回家吃飯,讓雙方在安全的範圍下,仍然能夠保持關係,再等待機會克服困難。

 

26) TA將來的人生會怎樣?

若是TA不需要改變性別,或變性後選擇公開自己的變性身份,TA所需要面對的問題相對會較一般人為多。但隨着社會的進步及改變,跨性別及同性戀者所需要面對的困難已比從前為小,甚至會獲得更多的支持與幫助,朋友數目亦不會因此而相對地減少。只要TA有正面的思想及積極的人生,活得快樂,健康成長,將來的成就可以比一般人更大。而因着TA所面對自己的性別疑惑,獲得的接納與包容,TA可能更會容易與人相處,更有愛心,從而更有利於將來人生的發展。朋輩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有同路人在身邊,能夠讓TA感到被認同及有傾訴的途徑。(如需認識其他跨性別朋友,可聯絡本會或其他相關機構)

對變性人來說,若通過適當的評估程序,與及組織的協助,有足夠的心理素質與預備,應付性別轉變的過程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而在評估過程中的賀爾蒙治療及真實生活體驗,會讓TA較易融入至另一個性別。女跨男的變性人在使用賀爾蒙一段時間之後,聲線及外觀都會變得非常男性化,一般融入是沒有問題的。而男跨女則需在適當指導下鍛煉儀態與聲線,基本上也足夠應付日常的生活,亦有部份人士會選擇進行面部輪廓整型與聲帶手術,讓自己有足夠信心投入新的環境。性別轉換後在工作及生活上,大致上與一般人無異。

成年人於青春期過後骨架身高與聲線都已經發展成熟,有部份人可能會因外觀比較高大或矮細而於性別轉變時遇到困難,所以理論上是越年青開始進行轉換效果越好。但未成年的跨性別孩子能否有自決權及成熟程度去改變性別,是很難有一致的定論。歐美國家對這方面的討論及經驗比香港先進,已有案例嘗試延緩跨性別孩子的青春期發展,以讓TA成年後有更優越的生理條件進行性別轉換。也有父母與專家及孩子一同進行深度的追蹤與探索,去肯定TA能夠適應將來的轉變。

 

27) TA會不會找不到工作?

在香港有很多國際企業、大型機構、以及政府部門,均有同志及跨性別友善的員工政策,更有鼓勵員工表達這方面的性向,以增強TA們的投入感與工作表現。所以積極向上、有能力的人,是不愁找不到工作及晉升機會的,前途亦無可限量。現在越來越多大企業的高層,也紛紛公開自己作為同志的身份,並得到公司與同事的支持。

而學校、個別僱主、公共服務,以至社會大眾的接納事實上更為重要,香港廿多年來有不同的人士及團體,以及平等機會委員會一直致力推動將性傾向及性別認同([10] SOGI)納入現行的「反歧視法」中,可惜社會上有部份極為保守的人士,一直以各種手段反對。要推動一個公平接納、沒有歧視的社會,家人的支持是極其重要的。

 

28) 跨別人士會不會很短命?

沒有證據顯示跨性別人士的壽命會比一般人短,這些傳聞指的應該是泰國俗稱「人妖」的跨性別或變性人。據說TA們因表演或特殊工作需要,長期服用大劑量荷爾蒙,以保持女性化的體態及美貌,卻又使用其它藥物,令TA們的男性性器官保持功能正常,以至TA們的身體狀況出現沖突及超出負荷,而引致壽命比較短的說法。一般跨性別使用賀爾蒙的劑量並不高,如在醫生指引下服用,及定期檢查身體,並不容易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人妖」這個名詞帶有貶義,應避免引用在跨性別或變性人身上。

 

29) 如果TA本來是男生,穿女裝出外會有問題嗎?

香港並沒有法例禁止穿着異性服裝,女生穿着男裝當然沒有問題,男生穿着女裝亦沒有違法,就算遇上警察查身份證,只要說明自己的跨性別狀況,一般也不會遇上太大問題。

最麻煩的問題,可能是要選擇去那一個洗手間及更衣室,或途人的異樣目光。近年香港市民對於性別意識比較開放,遇上穿着異性服裝的人士,一般只會多看一兩眼就繼續過路,若不是有特別的古怪行徑、奇裝異服、影響或騷擾他人的行為,遇上麻煩的機會應該不大。當然,TA自己也要提高警覺,懂得保護,不應單獨前往幽靜或危險的地方,又或者參與一些不安全的活動。

 

30) TA應該去那一個洗手間?

正式來說,TA應該根據自己身份證上的性別,去合適的洗手間。若是已經進入評估過程,得到醫生的允許進行「真實生活體驗」,即當事人需要全天候二十四小時以另一性別生活,以讓TA能夠容易適應將來的生活。在此期間,醫生會發給TA一封證明書,讓TA按照期望的性別,進入合適的洗手間及更衣室。但證明書並沒有實質法律作用,只是當有問題出現時,可以比較容易解釋,以免麻煩,所以TA本身仍須小心自己的行為有沒有影響別人。

如果還未得到醫生證明的人士,要TA根據原生性別進入洗手間,問題可能更加嚴重,其中一個比較折衷的方法,就是選擇使用「殘疾人士專用洗手間」,或無分性別的設施。

 

31) 如果TA要去與原生性別相反的洗手間會犯法嗎?

進入異性洗手間被警方檢控的情況,一般會引用刑事罪行條例200章160條的遊蕩罪控告當事人。其重點為在公眾地方出現,而導致其他人合理地擔心本身的安全或利益,即屬犯罪,一經定罪,可被判處監禁2年。所以,基本上如果沒有令其他人感到擔心,或影響別人的情況下,應不屬違法。

關於進入更衣室的情況,香港法律之《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第132章)第7條標題 「成年人不得進入分配給異性使用的更衣室」,注明:超過8歲或身高超過1.35米的人不得進入保留給異性使用的更衣室或其他隔室內。所以無論意圖是怎樣,也屬違法。

以上的情況若被發現,又在沒有醫生或其他充份證明下,就算本身沒有意圖犯法,也會遇上不必要的麻煩,小則需要到警局落案,大則會被檢控,甚或留有案底。跨性別者如真的有需要使用相反性別之洗手間,又沒有醫生證明,應要有其他性別與欲使用之洗手間相符的朋友陪伴下使用,會較為安全。

 

32) 手術前出入境會有問題嗎?

根據現時的香港法例,變性人需要完成政府訂定的完整變性手術後,才可以更改身份證上之性別,而所有由香港入境處及中旅社簽發的旅遊證件,均需以香港身份證上之性別作依據。所以於手術前出入境,旅遊證件上顯示之性別,可能會與TA表達的性別不一致,或許會因過關檢查時,官員在確認證件持有人為同一人時出現問題或尷尬情況。若香港居民持智能身份證過電子通道,則可避免問題發生,往中國內地部份口岸也可以相同方法處理。

如在香港或一般歐美國家出入境,只要稍花時間解釋清楚,證明旅遊證件的持有人是自己,因未進行變性手術以至性別一欄未能夠更改,一般也不會出現太大問題。有部份跨性別人士為了免卻麻煩,會於出入境時作特別打扮,以符合證件上顯示之性別而避免尷尬情況出現。

另一個辦法是更換新的旅遊證件,並提供一張較接近現時性別的照片,但避免過份濃妝豔抹或做作,以免申請時被拒。

如有其他國家[11] 護照,而該國家法例容許未進行變性手術人士更換證件上之性別,也可考慮先行申請更改,以方便出外旅遊或公幹。

 

聽聽孩子們的心聲

孩子永遠是父母的寵兒……母親懷胎十月,父親看著寶寶呱呱落地,子女一步一步成長,父母所有的心血都送給了TA們的小王子小公主了!看著寶寶長大的那些片段,是永遠沒法磨滅的,孩子在父母的腦海裡就好像長不大一樣,永遠都是TA們的心肝寶貝要受呵護。

相反地,孩子對童年的記憶只是依稀隱約,在TA印象中,可能根本沒有與父母一同經歷那段奇妙旅程的痕跡,在TA認知裡,或許知道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但就完全沒法跟父母心目中的體驗相結連。當孩子開始有獨立思想後,一般都不能理解為何父母會樣樣都管,卻又很難花耐性去聽聽自己的心聲……

家長們……你們的孩子正在呼喚……TA的難過,TA的吶喊,你們都聽到了嗎?

 

「我很想跟我最愛的媽媽分享我的難過,但我真的怕會傷害她……」

 

「我真的盡了力,我也很想改變啊!被人歧視的感覺好痛苦,我真的好想自己是個正常人!」

 

「您不知道!您根本不知道我每次洗澡的時候、換衣服的時候,看到鏡子都要躲起來!走進廁所也要低著頭,好像我做錯了什麼一樣!」

 

「我花了二十幾年去改變自己!您說我沒有盡力?人都快崩潰了!還想我可以怎樣?」

 

「您寧願您的女兒變成了兒子,還是永遠無左個女丫?」

 

「我並不怕死,我只是怕妳傷心!怕我再沒辦法照顧妳,所以我才撐下去!媽……但我真的怕我再撐不了多久……」

  

「我真的希望我沒有出生過!對不起,我辜負了您們!」

  

「爸媽,我真的很害怕!我不是一定要這樣,只是我一個人真的不知道可以怎樣面對!您們可以陪我一起去找出路嗎,給我點擁抱嗎?」

  

「您是我這個世界上最信任、最愛的人,想不到您還沒聽完我的話,就……」

  

「媽,需然我不知道我將來長大後會怎樣,但我知道,妳的愛讓我有力量去克服一切的困難!多謝妳,媽咪!」

  

「我知道您們都受了很多苦,但您們還是這樣無私的去接受我!我會加油的!不會白白浪費您們的愛!」

  

「性別?如果世上沒有性別多好……」

  

結語

天地博大,萬物有序;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天地從其律而行其中,萬物以其類聚而繁衍。律深且奧妙,不為人知;類廣而繁複,非為人辨。世人遂將此奧繁之道簡而約之,讓民得以知之;分而別之,則吾輩可以辨之。奈何日久,後人愚以奉之天地真理,妄自殘害別己異士,乃歧視也。

身為中華兒女,我們深受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薰陶,面對著自己與別不同的孩子,很容易就會不知所措,害怕TA們會在這個物競天擇的社會裡活不來!但適者生存之道,並不是叫我們依循所謂的傳統而一成不變。相反,傳統告訴我們在物競天擇之下,更要不斷求變求出路。

很多人以為真理就是唯一,所以便將唯一以外的種種可能性都定勝為「錯」。事實上,永恆一直在變幻中發展,真理不斷在驅動著人類邁前。那些堅持真理唯一的人,實在是沒膽量求變求真,沒勇氣走出自己的安全網,遂以恐嚇手段,讓其他人以為離開原地就是離經背道,天理不容,實際是己所不欲,乃施於人。

性別中之男女二分,很多人也以為是上天賜下之物種繁衍定律。但首先我們要明白物種之得以繁衍,並不需要所有個體都予以實踐。事實上自然界裡充滿著不一樣的繁衍及生存模式,才得以成為整全的生態大環境。但當社會裡的激進道德批判者在指責跨性別及同性戀時,好多時候都會說TA們是違反自然,而當論到自然界裡也有此類情況,TA們就會說人類不是野獸,不可以相提並論。試問如此的無理辯駁,又如何可以去辯思中國人的傳統道德倫理?

中國古賢智慧中的太極觀,道出了宇宙構成之奧秘。《易傳》有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圖中分為黑白二色,代表陰陽兩方,天地兩部。白中黑點代表陽中有陰,黑中白點代表陰中有陽,外邊的正圓代表宇宙無限大之意。太極講求陰陽互配,無邊無界,變幻無窮,才是宇宙生成之道,萬物也基於此理。再者《易經.系辭上傳》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其語義爲:一陰一陽的運行變化稱之為道,人從天道變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天道賦予人的這種善得到完成和顯現。成之,是說人秉受天道之善是通過人性來實現的。

我們能否在男和女之間,找到讓不同需要的人活得更好的方法?我們能否去學習聆聽和接納一些我們未知未明的事物,就全靠人世間的大愛。

僅將此書獻給天下間之父母!

Joanne Leung 梁詠恩

跨性別資源中心主席

 

性別是上天賦予人類的一份恩賜,一份自由活躍的真我表達。我們應該為到那勇敢探索性別的人而高興,為到了TA們的重新發現而雀躍!

梁詠恩@2014聖誕節

 

作者簡介

Joanne出生於香港,原生性別為男,經歷了四十多年的身份掙扎,終於在2009年於香港進行了性別轉換手術,正式將所有身份證明文件更改為女性,但仍堅持接納自己的跨性別身份及愛女性的情慾,努力於跨性別群體內做支援工作,亦經常與政府及醫療機關商討及處理有關跨性別人士之支援方案。現為跨性別資源中心主席、粉紅同盟副主席、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消除歧視性小眾諮詢小組成員,及香港愛滋病顧問局核下之愛滋病社區論壇成員。

2006年起一直積極參與香港各大學院之性別課堂分享及媒體訪問,將積極正面之跨性別及同志基督徒身份呈現於公眾面前。2008年成立跨性別資源中心並任主席至今,活躍於中、港、台兩岸三地同志權益運動。

Joanne於2012年被香港Baccarat時尚生活雜誌評選為「四十五位四十五歲以下令香港帶來改變的人士」,2014年獲HER Fund頒授首屆「她。敢於改變」奬獎項,同年於聯合國日內瓦CEDAW會議發言,反映香港跨性別及同性戀之歧視狀況,為首位華人以跨性別身份發言。

作者:Joanne Leung 梁詠恩

校對:Lucetta Kam, Eleanor Cheung, Day Wong

本活動計劃由平等機會(性傾向)資助計劃資助

本刊物內容只代表本機構的意見

並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立場

 


[1] 以下內容我們會以 ”TA” 這個詞語代替「他」或「她」,TA的讀音跟「他」或「她」一樣,但不帶有性別之分,讓我們能夠避免不斷重複使用「他」與「她」,也希望提醒大家,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也能夠尊重各人的性別表達及取態。

[2] 電子版本可於本機構網站下載 www.tgr.org.hk

[3] 此處只列出與本手冊有關的基本概念,其他資料請參閱本書系列第一冊《是非男女:本土跨性別閱讀手冊》。

[4] 美國著名性別學者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於1990年出版《性別麻煩》一書,被推崇為當代酷兒理論的經典文本。書中提出「性別操演」理論,及性別如何為人帶來種種麻煩等,對當今社會性別迷思提出了強烈批判。

[5] 性別流動指的是非生理上的一種狀態,會有可能隨著不同的環境、心情、需要等等而改變,改變可以是有意地或不自覺地,通道沒有明確的規律性,所以以流動來形容。

[6] 中國人的社會一般會認為男性應該陽剛,女性應該溫柔,又或者經常說男兒流血不流淚,這些都是性別規範。

[7] 更詳細的資料請參閱本書系列第一冊《是非男女:本土跨性別閱讀手冊》。

[8] Harry Benjamin 於1979年成立「班傑明國際性別焦慮協會 」(Harry Benjamin International Gender Dysphoria Association), 一直在國際上主導及推廣對變性人士的醫療護理, 2007年更名為 「世界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Worl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for Transgender Health, WPATH)

[9] 跨性別群體中有一大部份會全時間或部份時間穿著異性服裝,TA們會被界定為「易服人士」,通常指的是男跨女,因為女性穿著男裝不被視為易服。有人會用「易服癖」來形容TA們,但事實上絕大部份的易服人士之所以易服並非因為癖好,而是TA們於性別表達或性別認同上的需要。

[10] SOGI的全寫是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也有在後面加上“E”字,即加上Expression以擴闊其保障範疇適用於性別表達方面。

[11] 英國國民(海外)護照亦即BNO,容許香港居民透過郵件提供申請表格及證明資料,將護照上的性別更改,並不需要完成性別重置手術。

 

跨兒故事 TransStory

簡介  
  項目內容
  跨兒一詞的起源
  關於Ta們的故事
編者 序  
  梁詠恩 Joanne
  黃結梅 Day
  張佩琦 Eleanor
作者感言  
  Natalie Yim - Icarus 故事
  Minnie Chiu - Yin 故事
  Carmen Wong - Julian 故事
  Eunice Chau - Angela 故事
  Lanlan Yu - Eddie、Ben哥故事
跨兒故事  
  跨兒母親Angela
  跨兒Ben哥
  跨兒Eddie
  跨兒Icarus
  跨兒Julian
  跨兒Yin
封底  


 

簡介

 

項目內容

跨兒故事項目主要是希望通過客觀的故事敘述,去呈現不一樣的生命故事,在多姿多彩的性別穹蒼下,看見故事中主角們怎樣去創造一個屬於自我的空間,與及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整個項目包括構思、定位、項目策劃、招募顧問/訪談員/受訪對像/編輯/較對/排版美術等人、訪談員培訓、項目資助申請等等。當中進行了比較多的互動,不單止在培訓當中讓學員都提出了自己對項目的意見與想法,故事最終的定稿也讓受訪者參與其中,務求令故事中的細節與方向,都能夠忠於受訪者的意願,能夠呈現出一個有別於以往跨性別故事的新面向。

 

過往於香港出現過的跨性別故事主要有三類:

一) 跨性別社群主導或參與度比較高的出版 – 為數非常稀少,亦集中於男跨女的內容;

二) 媒體訪問 – 故事的呈現都取決於市場需求與媒體取向,很多時為迎合讀者口味,都會限制了涉獵的範圍;

三) 學生訪問與學術研究 – 因對像並非一般讀者,取材與討論範圍都有所局限。研究所用的故事並不容易給一般讀者消化,也比較少廣泛流傳。

 

跨兒一詞的起源

 

這裡我們首次引用「跨兒」這個詞語,跨兒--是跨性別資源中心主席梁詠恩,於2013年在北京工作時構想的一個概念,靈感取自於跨性別理論與酷兒理論的合體。「跨」不單是跨性別的簡稱,而「跨兒」在普通話的語境下,就成了一個獨特的個體理論。當時在中國大陸逗留了接近一個月的時間,由北京同語安排,從5月17日國際不再恐同日開始,與另一位國內的跨性別者去不同的地方及城市分享跨性別的生命故事。

 

當時有感「跨性別」這個詞語是從Transgender翻譯過來,初期的社群在接近毫無概念下,完完全全將西方世界的一套照般過來,對華人文化傳統的社會性別觀念,帶來了不少衝擊,也讓不少跨性別者能夠認識及接納自我。但一來不少西方概念不適用於我們的社會狀況,二來在華人傳統裡有不少多元性別的歷史與文化,傳承於我們的民族血脈中,卻因西方理論而未被發展及應用出來,對社群絕少產生影響,也局限了我們發展獨特文化色彩的性別多元理論。

 

在這樣的一個思維下,於2013年寫下了數百字的框架,但就一直擱在一旁。直到去年聽聞上海有個小組從2015年就命名為「Trans Talk 跨兒說」,後來國內的「跨性別中心」徵詢了「跨兒說」後,正式於2018年2月更名為「跨兒中心」並提倡使用「跨兒」一詞。早前有機會與跨兒說的創辦人及跨兒中心主管討論,原來無巧不成話,我們的想法基本上如出一轍,我也會與Ta們繼續討論及發展出更多屬於華人本土的跨兒論述。

 

現時,「跨兒」這個詞語已經漸漸地在國內被引用,相對已經廣泛被解讀的跨性別定義來說,「跨兒」將會是一個更廣義、包容性更強的身份,而非一個二元的過渡性標籤。

 

梁詠恩

 

關於Ta們的故事

 

以下部份內容我們會以 「Ta」 這個詞語代替「他」或「她」,Ta的讀音跟「他」或「她」一樣,但不帶有性別之分,讓我們能夠避免不斷重複使用「他」與「她」,也希望提醒大家,在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夠尊重各人的性別表達及取態。



 

編者 序

 

梁詠恩 Joanne

最近常聽到關於性別認同的反對聲音,其中兩個比較流行的論點是「他們(跨性別人士)連面對真相也不敢,所以要全世界跟著他們撒謊。」和「一旦有了性別承認法,就會被人濫用,連去女廁都會擔心!」

 

我不想一下子就反駁這些話,說成是完全沒有道理,既然有人說,也得細心思量。到底我們一直在做的跨性別平權運動中,有否遺漏了些什麼?有否在爭取一些人的權益時,不經意地將別人也放在不公平的位置上?我想,平權運動,就是要讓所有人的權益都得到關注,而不是我的比你更加重要。雖然在現實中,我們還是很難讓每一個人都高興,特別面對那些保守的反對聲音。但基於人道立場,我們必須盡力改善受壓者的生存環境及狀況,倡導一個更關愛的社會。

 

2017年政府開展的性別承認議題公眾諮詢,理論上是要收集社會上不同的意見,集思廣益,好讓政府能夠照顧到不同群體的看法,來制訂一個較為被社會接納的性別承認制度。可惜很多意見的表達都過於情緒化,讓正反兩方都難以聽進不同陣營的憂慮,只是想盡辦法來鞏固自己支持與反對的理由。其實社會上對於一些新的立法建議存有憂慮與恐懼也屬正常,對於同志平權的爭取就更加明顯,我期望社會能夠通過理性溝通,讓政府制訂出能夠釋除大部份人疑慮的法例及措施,才是行仁之道。

 

有人會覺得講人權太霸道,若我們看到有人受苦,我們會先以自己的利益出發而置諸不理?還是堅持先了解這些人出了什麼問題,才去救民於水火嗎?人道跟人權不一樣,「人道主義(英語:humanitarianism),是重視人類價值 - 特別是關心最基本的人的生命、基本生存狀況--的思想,關注人的幸福,強調人類之間的互助、關愛,與重視人類的價值。」(取自於維基百科)

 

說跨性別者撒謊,大抵都未曾理解到Ta們所受的困苦。我們還未能很確切地理解到,為什麼有些人出盡辦法,還是沒法接受自己出生時被賦予的性別。我曾打個比方說,若然有一天醫生檢查出來你是雙性人(Intersex),那你會怎樣接受自己原來不是你一直以為的性別呢?有些人窮盡一生,努力改變,嘗試接納社會對Ta們的期望,我們就能夠讓Ta們鬆一口氣,活得像個人嗎?若然擔心女廁的安全問題,就讓我們一起去將安全做好,而不是因為擔心色狼,排斥跨性別人士。

 

我們希望通過不同的故事,讓社會能夠明白這個群體更多,Ta們的需求與想法都不盡相同,不容易理解。期望真實和多角度的故事,能讓我們看到更立體的世界。香港跨性別群體的呈現,一般較多看到跨性別女性(男跨女),而跨性別男性(女跨男)和性別非二元的呈現較少。這本關於跨兒的生命故事書,開啟了我們紀錄一個更加多元色彩世界的新一頁。

 

 

黃結梅 Day

以社區作為保護牆

 

跨性別資源中心去年曾作過一項研究,發現超過六成跨性別受訪者有自殺念頭,30歲以下的青少年更達七成,嘗試過自殺的人佔四成 。細閱跨性別人士的生命故事時,不禁要問:是甚麼把Ta們推向絕境,痛不欲生?又是甚麼使Ta們極地反彈,發展出抵禦逆境的能力(resilience)?

其中一個故事主角Icarus曾想過自殺,他在學校受盡欺凌,而傷得最深的是家人的排斥和責罵。家人關心的是如何向親友交代子女變性,一句「你要繼續這樣,你跳樓死了我也不會可憐你!」實在刺得太傷了。原來家人給予的只是有條件的愛,是子女按傳統規範行事才能獲得的愛,是给予家人面子才能獲得的愛。另一項調查顯示,跨性別人士面對的暴力最主要來自家庭,受害人中逾六成遭肢體暴力對待 。青少年面對家庭和社會的否定,Ta們如何走出陰霾?

能夠極地反彈,社會支援可謂不能或缺。Yin和Julian都得到同事和上司的支持,鼓起勇氣踏上性別轉換的旅程。工作不只讓他們的經濟獨立,同事給予的支持更為他們戴上保護罩,對抗外力。另外兩位主角Eddie與Icarus更得到女友作為同行者,給予莫大的鼓勵,讓他們決心做自己。Icarus的女友擔起家人的角色,說道:「身邊的人可以陪伴他,讓他知道你在乎他,這就是最有力的支持。」社會支援對於跨性別人士的父母同樣重要,Angela內心交戰期間,有賴良師益友的聆聽,使心中的困擾連同痛症逐漸消失。

書中呈現了五位跨性別男性和一位媽媽的生命故事,每一位主角都是勇者,Ta們勇敢地踏上做自己的征途,建立自主人生。然而,現今香港政策及法例落後,為Ta們途中加設重重關卡。從英國來香港的Eddie,深切感受到本地政策落後了十多年,造成歧視無處不在。六位故事主角異口同聲地反對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要求,除了Eddie認為自我聲明為最佳模式,五位主張只需醫生與專業人士評估及證明,便可改變證件上的性別,減少跨性別人士在工作及生活方面的障礙。廢除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標準,不但是對六十五歲身體欠佳的Ben哥的合理安排,對於不願看見身體器官溶溶爛爛的Yin、希望技術進步後才做手術的Icarus、甚或是憂心忡忡的母親Angela亦是一種解脫。

只有從跨性別人士的角度出發來制定政策,才能適切Ta們的需要,從社區層面增強Ta們的抵禦能力。或許我們都不是政策制定者,但我們可以做到的,也許是在朋友和同事的位置給予支持,又或是碰面時叫聲「Ben哥」──以正確的代號「他」稱呼跨仔,還他們應有的尊重。

 

 

張佩琦 Eleanor

 

我接觸香港的跨性別圈子已有十多年,看着跨性別運動在香港發芽、成長,當中有很多人努力和無私的付出,社會亦隨之而對跨性別議題的看法有所改變:由當初大部份人都不知道什麼是「跨性別」(當年大部份人只知道什麼是「人妖」、「變性」),到今天多了很多人關注跨性別平權、性別承認法等等(除了報章、傳媒上多了聲音,在社區也看到市民對跨性別議題的支持,例如去年有一些街坊會過來跨性別資源中心說聲加油)。

但是爭取平權的路仍然很漫長,不少公眾人士仍然對跨性別不認識、不了解,這些誤解、無知亦構成反對平權的聲音,甚至對跨性別的恐懼。今次出版的書除了進一步增加讀者對跨性別朋友的了解,亦是香港出版有關跨性別刊物的另一突破。因為一直以來大部份的刊物都聚焦在跨女身上,很少機會聽到跨仔的心路歷程。這本書不但讓我們聽得到跨性別群體多元的聲音,亦讓我們聽到不同跨仔的生命故事。與一般的訪談不同的地方是今次的撰文讓受訪者有自主權,因為受訪者會閱讀其初稿,在有需要的時候作出修改,讓受訪者的故事如實地與大家分享。

 

 

作者感言

Natalie Yim - Icarus 故事

這次是我第一次接觸跨性別人士,開始時總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了解後才發現他們也許不是社會一般的主流,卻並不怪異。他們和我們一樣,只是出世紙上的性別不是他們所認定,所以透過不同的方法令一切回到正軌。當他們如此努力去做自己,去做好自己,我們應該尊重。

Minnie Chiu - Yin 故事
第一次接觸跨性別人士時,我感到很緊張。相處後,我才知道他們和我們沒有分別,有不同喜好,不同性格。雖然我不認識變性前的他們,但每當談及他們變性的感受,我在他們的眼睛看到光亮和希望。我想,這就是所謂做自己的喜悅吧 ;)

Carmen Wong - Julian 故事

其實這已是我第二次訪問跨性別人士,大家經歷過或經歷中的過程也非常接近,而這兩次的訪問內容也不同,令我了解到他們自身遇到的困難外,更令我明白到他們正在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社會。他們亦是一群擁有強大心靈的戰士,不但想幫助圈內人,亦希望令下一代的年輕人建構更和諧的社會。

Eunice Chau - Angela 故事

「跨性別人士」這個標籤,我上課聽過很多遍,但面對面接觸還是第一次。透過聆聽跨仔的故事,更確實知道他們面對工作、家人等的難關。一些平常人看似簡單的日常處境,他們需要更多的勇氣,去忠於自己的身份。隨後,更有幸與跨仔媽媽面談。從另一方向看跨仔家庭的處境,更了解到接受自己骨肉的換性身份並不容易。這群每天努力做自己的人,不是要社會「好心認同」,而是透過了解,知道他們與我們一樣努力生活。不再細分你或我,不就可以了嗎?

 

 Lanlan Yu - Eddie、Ben哥故事

原來,我對跨性別人士的生存狀態所知甚少,彷彿Ta們從來不在身邊「現身」,而原來那種欲現身的願望、欲被認同的願望如此強烈,卻又隨著恐懼現身、疑惑現身而「消解」在大眾視野。Ta們面對內在自我,外在主流社會雙重乾煎之下,「現身」是充滿矛盾與痛苦。感激Ta們在這本書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故事,但願在面對自我的議題,世界少點惡意與無知的磨難,但願Ta們溫柔地擁抱自己,我們也溫柔地擁抱起彼此。

 

 

 

跨兒故事

 

 

心疼孩子走過探索性別的艱難旅程 - Angela
文/Eunice Chau

 

 

回想2016年的2月,27歲的「細女」向家人坦承自己跨性別的身份,當時理性的Angela,沒有像肥皂劇中的母親質疑或怪責自己的孩子,反之,只有對自己孩子無限的信任。回想起孩子出櫃時寫給家人的信,裡面附有跨性別資源中心「拆解性別認同障礙」小冊子,「細女」更與Angela說:「我上網查過,問卷也做過了,最後肯定自己跨性別的身份。」

Angela明白到,探索性別身份的旅程絕不容易,除了心痛孩子需要一個人走過這艱難的旅程,更多的是欣賞孩子的堅強。

 

「由『我一對女兒』變成『我一對仔女』」

「我知道細女的變性決定之後,都有心痛,因為知道整個過程很不容易。而他可以一個人行,好犀利,亦很有勇氣,同時省卻我很多煩惱。如果我早知道,我會不知如何與他探索。」Angela從前於商界工作,提早退休後,近十多年則從事輔導工作。閒時會參加不同的工作坊,一直主張打破社會的性別常規,追隨自己想過的人生。她常說,小朋友只要知道後果,為自己負責任,做甚麼都可以。可是,這樣的一位母親,卻為自己孩子變性的決定,走過了一段難以忘懷的心路歷程。



表面理性的Angela內心曾交戰連連,知道孩子的跨性別意向後,內心複雜和混亂,無法平靜地集中精神於限期前完成當時修讀臨床督導的論文。更甚的是,連身體都開始響起警號,左手手腕像捉緊着甚麼似的,痛症久久未能治癒。Angela說:「以為接受就可以,原來只是理智上,但心裡面還是有暗湧,令身邊每件事都十分混亂。」

 

再堅強的Angela,亦不是一下子就能接受所有事實。那時,她選擇了一位良師益友作聆聽者,從中得到心靈上的支持。「她很明白我,可以走進我的內心,讓我可以講,可以釋放。我與她互相信任,毫無保留將心底話說出來。」由那刻開始,Angela慢慢放鬆緊握良久的左手,痛症亦漸漸地與混亂的狀況一同消退。

 

Angela坦言,孩子的改變其實不多。外貌上,看着「細女」慢慢由女兒身,轉變成一身肌肉的陽剛男兒,稱謂就由「我一對女兒」變成「我一對仔女」,亦改用他的新名Billy(化名),孩子還是她二十多年來愛的那一個「細女」。

「讓跨性別人士在社會中被看見,讓孩子被看見」

 

Angela除了面對孩子性別認同的掙扎,更要向親戚坦白。Angela不只是一個人面對,也有大女和丈夫一路陪同,大家有商有量,互相溝通。在出發前往家庭聚會之前,會商量與哪幾位親戚坦白,又約定當有人問及時怎樣作答。有趣的是,雖然作了萬全的準備,沒想過根本沒有親友主動提問。Angela回想,一方面,在家族聚會中,Billy一直作中性打扮,更是一名運動健將,身型健碩,沒有人注意到他已經接受荷爾蒙注射。另一方面,香港仍視性和性別等議題為禁忌,沒人會突然主動提起。Angela稱:「他們不敢問,亦不懂問,即使問了,亦不懂之後如何對答。香港仍是一個十分保守的地方。」

 

即使面對如此保守的香港,Angela與孩子仍盡力帶來改變。沒有人問,Angela和Billy則主動與幾位信賴的親朋戚友坦白,尤其Angela亦不想隱瞞身邊幾位知心好友。貼心的母親與朋友碰面前,都會問准Billy,希望可以公開他的性別身份。Angela坦言,這過程不是要求他人認同Billy的身份,只是毫不保留地向好友說出心底話,讓跨性別人士在社會中被看見。她現時已獲得不少好友的支持,可見出櫃不再是孩子一個人的掙扎,而是與家人一起攜手,走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

「寄望未來有一天,春天真正來臨」

 

可惜,社會對跨性別人士的認知仍然不足。雖然Billy已將身份證上的名字換成男性化的名字,但性別一欄仍未能按個人意願更改,令他不敢在公司出櫃。而且他的身體因荷爾蒙影響而漸漸變得男子氣,造成生活上種種不便。例如為了確認他的性別,公司職員專用健身室不同的職員都曾向他仔細查問。Billy為免為難,寧願預先穿好所有運動裝束,也不會進入男或女更衣室。這些日常生活的小細節,作為母親的Angela也感受到孩子在生活上的不易。

 

Angela回想Billy為了轉換性別,兩年來在威爾斯醫院接受診斷及荷爾蒙注射,又到美國做上身手術。不同的專科醫生也發出證明信讓他以另一性別生活。可惜,兩年後的今天,Billy仍因為未完成整套性別重置手術,而不能轉換身份證上的性別。在出入境時更不時發生令人尷尬的場面。有見及此,Billy到美國接受醫生檢查及手術時,特地找來母親和姊姊同行,除了家人是一枝強心針,更重要是在職員留難時,有家人幫忙解釋。Angela說:「換了性別,他直行直過便可以,不用遇到種種問題和關卡。」作為母親,她只想孩子活得開心。雖然Billy日後會接受完整的性別重置手術,但若香港通過性別承認法,得到醫生證明信那刻已可早一步轉換性別,屆時在日常生活上面的關卡及質疑便可大大減少。

 

 

Angela望着畫作,那是以前與孩子一起學畫畫時出版的畫冊。與孩子的性別探索歷程已過了兩年多,Angela難免感到孤寂。幸而她在這孤寂的境況中仍保持希望,正如畫中的樹木雖然變得光禿禿,但樹枝仍然堅壯及富生命力,待春天來時就會再次發芽、成長。現在Angela只寄望未來有一天,春天真正來臨,Billy就如另一幅花團錦簇的畫作一樣,有另一個燦爛的人生。


PS

 

「現在走的路十分孤單,只有寥寥幾個人。雖然遠望有幾個人,環境亦不錯,但仍會覺得寂寞。」

 

 

 

 

 

六十五年的人生,我只開心十五分鐘 - Ben哥
文/Lanlan Yu

 

Ben哥說他65年的人生只開心過15分鐘,人生要有多艱難才會說出這樣的話。你聽著他的故事,一誕生來到人世,立即被生母拋棄,假若養母沒執他回家,就肯定會凍死在那個春天──他出生在象徵循環裡新生的季節,卻險些死去。他活了下來,此後的人生仍然是一次又一次險些死去,像一場又一場的試煉。悲傷事件他牢牢記著,會連珠炮發地訴說,身體的苦難,精神的苦難或者愛情的苦難,還有那個性別的苦難。他一出生便不是以他應有的性別誕生,一直不知曉藏在心裡的鬱結終結成石頭,他在「她」的外殼裡揪著心地過活,65年人生的調子灰暗。

他在很後來才擁有打從心裡的快樂──那個快樂的15分鐘,一次在社區會堂的粵曲演出,他負責鑼鼓演奏,司儀向觀眾介紹Ben哥「靚仔師傅」,他笑到合不攏嘴,落力又光芒四射地完成整場演出。「65年的人生,我只開心了15分鐘。」他說,不過是一句還給他應得的肯定和認同的稱謂。

「養母當我公主養,但我想做王子」

幸好他的人生還有疼惜他的養母,出世只得五磅幾,養母也不知道這孩子養不養得大,一個寡婦,丈夫在香港淪陷時被日本仔弄死了,就和Ben哥相依為命,盡心盡意地養育這個孩子。「她花好多心機,物質上供應得好足,捱得好辛苦。現在再難找到人這麼疼我錫我。」Ben哥想一想,再說:「她當我公主養,但我想做王子,所以我不開心。」

 

小學時養母要他學芭蕾舞,著粉紅色蕾絲舞裙,要他穿上裙子打扮得像小公主。「她錫我,但給我的或者要我學的完全不適合我。」但Ben哥從不敢反抗養母,默默地順應她的意願:「她當時是護士長,打理四間胸肺科,四百個手下,個個都不敢向她說不,我更加不敢出聲。」中學讀女校時,其他TB(較男性化的女同性戀者)也一樣短頭髮著校裙,他為躲避衣櫃裡的其他裙子,只好一天到晚穿著那套校服裙,到夜晚八點他仍穿著,用各種方法在養母前演戲,把心裡的王子願望隱藏下來。

 

Ben哥從懂性開始就意識自己是男的,一旦有人叫他阿姐,他非常生氣,「阿姐阿姐」是很具傷害力的稱呼,他一輩子都在和這個刺耳的稱呼角力。「現在我家樓下那個死人看更,成日叫我阿姐靚姐,我好嬲但又不敢罵她。其他人也猛叫你阿姐阿姐,好火滾,我唯有當那些人痴線,沒有見識,安慰自己,但仍然非常不開心。」

 

25歲那年養母第二次中風救不回來,彼此互相照顧對方十幾年,最疼自己的人走了,自此就剩自己一人。那種焦慮、無助、性別的壓力,慢慢累積在身心裡,三十多歲時Ben哥的身體已經很差,常常覺得自己就快死。

 

「那時的情況比現在差,手可以完全沒有知覺,身體一邊冷一邊熱,好辛苦,以為自己會死。」命運時常給他難題又會給他貴人,直至遇上一位中醫師,跟著他治療了三十多年,身體慢慢復原,死不去。吃了二十五年中藥調理打好身體的底子,也會因為吃了不該吃的寒涼食物或精神緊張、壓力等令他身體虛弱。「最慘是無助,沒有人幫忙,一個人決定一切事情,真的好無助。」Ben哥說特別現在他老了,孤獨的感覺更強烈,連自己一人上街也心驚。「行又行不到,沒有力氣,因為沒有人陪,最遠只能去新蒲崗,連黃大仙也不敢去。」

 

「希望像楊過找到我的小龍女」

Ben哥談到他的戀愛史,說一直憧憬自己像楊過找到他的小龍女,但一直找不到,1983年以來他都是自己一人。中三那年他第一次想追求心儀的女同學,長得漂亮又像對他有意思,就向他學柔道的導師Eva說起,她就說要幫他追求。「我心想,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我為什麼要你幫我追。不久我和那個喜歡的女仔在一起,經常去她家找她,後來發現她一腳踏兩船,原來Eva一路偷偷瞞著我找她。」

 

「被信任的人出賣真的好受傷害。」Eva是當時Ben哥信任的朋友,甚至稱兄道弟。

 

第二段的感情是另一場噩夢。1972年Ben哥入政府工作,被迫每天著裙,當時有個新人跟著他工作。「她以為我是男人,即使我著裙,她仍好有興趣想和我在一起,我不是很喜歡她,但接受了她。上床時她意識到我不是男人,就想飛我,開始對我冷淡。」Ben哥和這個女生拉拉扯扯了十年,甚至令他患上精神病。「當時寫字樓有另一個女仔追我,被她發現,大鑊啦!她在家扯我頭髮不給我睡,又上寫字樓等我,更寫了信去署長話我搞同性戀,我長時間沒法睡覺又被疲勞轟炸,結果患上了輕微的精神分裂。」

 

這兩段關係令他對人再沒有信心,連續說了兩次──對人完全沒有信心了。「83年以後就再也沒有遇到一個真正喜歡我的人,是否我人太好,其他人都會利用我?那個新追我的女仔見我病就放棄我,和其他男人一齊。我給女人累死,我怕了她們。」

「我從穿裙的文員、輔警到靚仔鑼鼓師傅」


Ben哥從72年至93年打政府工,當年規定男的要著西裝打領帶,女就要穿裙子上班。「好辛苦,我從第一天上班就好想辭職,那時養母知道自己快挨不住,仍叮囑我不要辭職,在政府做到退休。結果我做了二十年。」當時Ben哥短髮,舉止粗魯,卻被套在裙子裡,在寫字樓或者去女廁受盡別人異樣目光,被人當作男扮女裝,恐同恐跨情緒無處不在,那時他並不知道自己屬於跨性別人士,以為自己是TB而已。


「我以前以為要做完手術才是(跨性別),但我沒有做手術,直至六年前認識跨性別資源中心主席Joanne,除了養母,她是另一個關心我的人,後來才知道自己是跨男。」「跨男」的性別認同對Ben哥而言特別重要,他終於了解自己為什麼抗拒著裙,討厭別人叫他「阿姐阿姐」,突然豁然開朗了。「以前兼職做輔警做得特別開心,我頂頭上司認為我是男的,其他警察也當我是男,叫我Ben哥,而且巡邏時可以著便服,恤衫牛仔褲,所以那段日子比較開心。」

 

2011年Ben哥參加了基恩之家,找到了認同他的社群,但因為當時跨性別圈子太少,他不太感受到別人的了解和關心,後來參加跨性別圈子的聚會,因他們屬於年輕一群,最愛聊做手術。「你知我條人命怎樣做手術?有時不太投緣。」Ben哥不想自己一個,他想認識更多不同的朋友,互相支持,他也想別人關心他、在乎他。

 

「那你沒有想過做手術?」

 

「我三十多歲時身體已經不好,患過精神分裂,生活太多憂慮積壓在心裡,兩次幾乎覺得活不下去,也沒有那麼多錢做手術,要賺錢養活自己,就沒有再想了。」今年Ben哥已經65歲,也無法承擔手術的風險,身份證性別依舊是「女」,晚年生活依舊承受「女性」標籤加諸他身上的痛苦。香港主流社會在討論性別承認法,都認為必須通過性別重置手術才可以認同其性別,這個主張會否剝奪了一班身體較弱的年老跨性別人士的權利?

 

Ben哥說:「65年的人生,我只開心了15分鐘。」「靚仔師傅」不過簡單的一句對其性別的肯定和認同,如果你心疼說這句話的人,會希望他往後有更多開心的時刻,而不該只有那15分鐘。

 

 

性別承認法 香港比英國落後十幾年 - Eddie
文/Lanlan Yu


逸東,是Eddie上年為自己改的新名字,因他喜歡兔子,喜歡東方,他還笑說:「加上發音挺好聽。」日出東方,萬物甦醒,而日光將萬物的裡裡外外照得明媚。Eddie坦然的笑顏和溫柔,與名字相襯,一個沒有陰霾或灰暗的跨仔,總是笑,總是不憂不愁。

「我中文不好,從沒有想過能為自己改中文名,這一兩年變化好大,連名也改了,代表我想轉變,想自主。」儘管父母有時改不了口,忘記他是女兒還是兒子,也忘記他新造的名字,但也不再足以掛齒。

去年三月,Eddie為自己做了人生中至為重要的決定--改掉香港身份證上的名字,開始注射男性荷爾蒙,還預備在今年十二月到台灣進行上身的性別重置手術,切除乳房。他期待著來年的夏天赤膊出海,游泳、曬太陽。

他一臉雀躍,笑著說:「(手術)安全緊要,靚都好緊要,要畀人睇架嘛。」

而這個重大的人生決定,足足推遲了二十年,直至兩年前他認識現任女朋友為止,成為他三十多歲給自己的一份禮物,也是他與現任女朋友共同進退,互相扶持的第一件事。

「睡前默默祈禱 醒來變回屬於自己的身體」

故事總是由最早的性別記憶開始。「早些日子妹妹重提起一件事,五歲那年我穿著爸爸的睡衣,而她穿上媽媽的高踭鞋,我們拍了一張好搞笑的合照。」合照像一種很早的證明,但Eddie的記憶發生得更早,三歲的他知道世界上有分男、女,但每當別人問他是男是女,他定必回答:「我是男仔。」但肉身是天生,無法如願,他總在睡前默默祈禱,希冀這只是一場夢,第二天醒來就能變回屬於自己的身體。

Eddie幾歲開始在英國生活,直至十年前因為工作,搬回香港。英國這地方待年少的他很好,沒有為他留下成長或掙扎欲絕的陰影,也沒有任何異樣的目光或企圖扭轉他,即使身體依然是他所不喜歡的。

「一直以來我都以男仔的方式生活,身邊從來沒有任何人會提醒我是女生,而大家都喜歡這樣的我,對我很好。」包括父母對他從來持性別中立的態度。Eddie走路大剌剌,喜歡玩槍或踢波也好,父母從不加以壓抑或責難。直至上年他回英國見了兩次臨床心理學家,決定注射男性荷爾蒙踏出第一步時,才第一次把自己的性別疑雲娓娓道來,仔細回憶一些幽微的疑惑與心事。

「小學我讀女校,最怕穿裙子,我差不多參加所有校隊,一星期五天練習,我盡量著運動裝、運動褲返學。中學讀寄宿學校時,同學叫我『余先生』,我和一班鬼妹同宿,她們驚訝地說,你不只外表像男生,連聲音也像男生。大學我主修電子工程,班上九成男生,我覺得非常舒服,覺得更屬於這個群體,說什麼做什麼也不用介意,好自由。」Eddie繼續說:「等於我去男廁,我也有這種感覺,假如你叫我去女厠,我反而覺得好奇怪,渾身不舒服。」

一個人變成兩個人的事」

為什麼二十年後才出現人生的「跨」越?

Eddie怕血、怕痛,從不敢想象面對性別重置的手術。「大學時我在網上認識一個跨仔,他做了全身手術,告訴我過程,首先他說要一輩子打荷爾蒙針,打針已經恐怖,他又傳來下身手術的照片,更恐怖,我停止再想,之後再算。那時我才知道自己是什麼『東西』,原來是跨性別,英國待2004年才設立性別承認法,當年未立法,所以沒有想太多。」也因為生活環境和人待他好,即使性別認同比其他人迂迴,從沒有人把它定義為問題。

真正的自覺與改變的契機,來自兩年前Eddie向女朋友的一次「出櫃」,因為女朋友的疑惑,他才真正思考自己的狀況,著手處理一直延遲、關於自我的事。

「一開始她並不知道什麼是跨性別,她以為我是女同性戀者,就當我女朋友,不停叫我『女朋友』,又用『她』稱呼我,我覺得怪怪,認識她一星期後,我們結伴去峇里島旅行,我在氣氛輕鬆的環境下對她說,其實我想你叫我做『男朋友』,我不喜歡你叫我『女朋友』。後來我知道她搜集資料,和朋友討論我的情況。」

Eddie後來見到ViuTV《啪啪聲》吳穎英醫生講跨性別,立即叫女友看,說:「你看,我是這樣子。」這樣就開始他們的討論,女朋友的支持下,他真正思考,原來真的有問題,女朋友幫忙找吳醫生傾談了解狀況,開始他人生重大的改變。

上年Eddie加入跨性別資源中心幫手 ,點子多多的女朋友出謀獻計,參與討論。之前她不是太了解跨性別是什麼,所以也做了很多資料搜集,一個人的事變成了兩個人的事。「我女朋友錯認我是女同性戀,但事實上我是跨性別。她說過,做回你自己就好了,她屬於靈性的人,我知道她明白我。」

「香港比英國落後十多年」

Eddie說,自小的遭遇到底幸運,在英國成長,從來沒有人歧視他,也沒有留下陰影。回來香港生活十年,顛倒的是另一種形態。Eddie在香港較開明的英國公司工作,但公司以外的日常生活卻充斥著無孔不入的歧視和無知。「我無法使用電話銀行服務,想取消張卡也不行,必須親身上門,就是因為聲音,資料顯示我是『余小姐』,對方一聽就問,你是誰?我答,我就是,對方就叫我落分行辦理。在英國完全沒有問題,因為一個女人也可以有一把男人聲。」

還有他認識自小在香港成長和生活的跨性別朋友,聽來的故事都灰暗憂鬱。

「有人不喜歡自己是跨性別,不願承認。我想叫一位在威爾斯醫院剛完成全身手術的跨仔分享,他八月才剛做完手術,屬於少數連下體也重置的跨仔。他對我說,不想承認自己是跨仔,表明他是男人。我好衰,就說,即使你做了手術,也不是Cigender(順性別,性別認同與出生時被指派的性別一致),你就是跨性別。他說,你不要理我,我寧可做個Fake man(假的男人)。他經常不開心,灰暗,沒有女朋友,他不敢告訴別人自己是跨性別,說香港實在太多歧視。」

「性別承認法很重要。現在香港沒有法律規定,即使你做完手術,更改了身份證上的性別,但不代表法律上承認我是男性,這非常重要。沒有法律約束,不能保障私隱,無法不讓別人知道我以前的性別,例如電訊公司仍可以找到以前的資料,叫你『小姐』。幫你的身份證改掉性別,只不過是行政手法,沒多大意思。」現在英國性別承認法的討論已經進展到自行決定法定性別,「香港比英國落後十幾年。」2018年的香港討論應否跟從英國模式,即2004年英國性別承認法。第一次見Eddie,他已經這樣說了,在英國成長的他,觀點也比其他人走得前衛,最理想是自行決定就能改變身份證上的性別,這也是不少歐美國家走的方向,實踐上來也沒有影響到其他人。

 

「有人說,讓醫生之類的專業團隊把關,但我不覺得醫生有如此大權,醫生也是人,會下錯決定,我不想他們錯過任何一個人,隨時可以限制及主宰一個人一生的決定。我們是人類,有不同需要,我們要性別承認法,過更好的生活。跨性別人士也努力工作,讀書,我們也是有能力的人,不是榨取社會資源,我們同樣在創造資源,投資和貢獻社會。」此時,溫柔的Eddie也說得堅定。

 

 

請重新給我一個性別 - Icarus
文/Natalie Yim

 

別人的童年都是儲錢買玩具,只有他在小學五年班聽聞「變性」一詞後,已經希望儲錢去變性。「變回一個男生」就成了Icarus最大的心願,18歲生日他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 選擇做自己本來的性別。Icarus說:「長大後清楚甚麼是變性,我就下定決心,在18歲生日當天看醫生。」他坦言實在討厭自己的胸、「雞仔聲」和所有女性性徵。只要能變回男生,他甚至不介意做手術,不介意後遺症。在我們眼中,這是很勇敢的決定。


「我想過工作幾年然後就自殺」

 

Icarus言談間總愛開玩笑,是平易近人的陽光男孩。提及可以做男生,眼中總閃爍著光芒,但原來在18歲前,他曾想過結束生命。「從小到大因爲我行為表現像男生而受盡歧視和責備,心理壓力很大,加上自信心低落,所以想過讀完書出來社會工作幾年,享受幾年,然後就自殺。」因為Icarus比較男性化,在中、小學都逃不過被欺凌的命運。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班主任只留下一句:「你知道自己問題出在那裡,同學都不喜歡你,分組時都不想與你一組。」一個不諳世事的中學生就這樣給老師和同學聯合排斥,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因為自己男性化的形象。老師未曾了解過Icarus的性別認同,不曾問一句發生了甚麼事,就認定是Icarus的性格有問題。

 

除了學校,家庭也無法了解Icarus,家人由此至終都反對Icarus變性和接受荷爾蒙治療,嘗試用各種理由阻止。Icarus指家庭是最大的壓力來源,也是跨性別人士最大的困難。「我很怕媽媽,從小到大,她一下命令我就會聽話。當時我表現得像男生,媽媽就不斷買女性化的衣服給我穿。我接受荷爾蒙治療後,媽媽突然哭了,說些難聽的話:『 你叫我如何與人交代啊!你要繼續這樣,你跳樓死了我也不會可憐你!』」 作為Icarus最重要的生活圈,中、小學階段所承受的歧視和家人給予的壓力令Icarus喘不過氣來,甚至一度找不到人生意義而有自殺的念頭。幸好,上帝雖然關了一扇門,卻開了一扇窗,讓他看到窗外一片更絢麗的風景。升上副學士後,Icarus結識到接受他的朋友和女朋友,開始有社交生活的他終於發現世界原來並非只有黑暗一面。  

 

「在我自卑時,是她協助我建立個人信心」

 

踏出第一步往往是最困難,在滿懷期待的同時也會恐懼和遲疑。Icarus能踏出這一步,全賴女朋友的支持與陪伴。Icarus說:「在我猶疑時,女朋友鼓勵我相信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決定,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走。在我自卑時,是她協助我建立個人信心。」他望著正在陪伴做訪談的女朋友Samantha,眼神充滿喜悅和感動,令人感受到滿滿的愛。

Icarus憶述當時去到醫院門口反而猶疑不決,入去還是不入?如何開口?入去該說甚麼?即使在心中構想了千百次,還是不知如何面對,幸好當時Samantha陪在身旁給予支持。他倆好像心有靈犀,認識不久Samantha已經感到Icarus想做男生這壓抑於心底的秘密。她比Icarus更心急,想Icarus可以盡快做回自己,Icarus興奮地說:「當時是她一直催促我見醫生、接受荷爾蒙治療,想我快些變回男生。現在大家都會覺得我是男生,真是開心很多!她知道我希望可以做回自己, 看見我自信心多了,更認同自己,我知道她比我更興奮。」

 

支持不僅僅是言語上,更是行為上。從做資料搜集到陪Icarus看醫生,Samantha在Icarus最大壓力與不安的時候給與支持和包容,這些事情連家人都未必做得到。Samantha不但是陪伴者,更是生命同行者,Samantha說:「我覺得踏出第一步往往最困難,因為你需要很大的勇氣。我當時陪他去,是因為我建議他去的,其實對所有跨性別人士而言都是一樣,若果身邊的親人陪伴他看醫生,讓他知道你在意他,這是最強而有力的支持。」Samantha坦言Icarus在接受荷爾蒙治療後脾氣大了,很小事都會吵架,但她認為這都只是小事,最重要是人開心,信心大了可以勇於做自己。Samantha認為真正的支持是理解與陪伴,將心比心,唯有這樣才能令對方感受到被明白,這條路便不會那麼孤單。

「我們下定決心做自己,希望得到社會支持」

 

在很多人眼中,選擇成為跨性別人士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可能是年少無知,可能是一時衝動。而這個決定令朋友擔心,令家人傷心,看似十分不負責任。但事實上,只有當事人才明白,為了這個決定他們要付出多大代價。做自己,對大眾而言尚且不易,何況是對性別小眾。Icarus是幸運的,他遇上了無條件支持他的人,讓他最終勇於追求,認同自己。以他的男性樣貌,在人生路上重新出發。

 

隨著社會對跨性別的關注,性別承認法已經提上議程,但現實是因為公眾教育不足,香港市民對跨性別人士仍有很多誤解。但Icarus依然感恩有性別認同診所,給予他希望。在香港做手術很困難,案例不足加上技術未成熟,風險很高,而且手術不是想做就做,Icarus當然希望越早越好,但要等醫院審批、排期,做完一個階段的手術又要等,再檢查、排期,一排便排上好幾年。

現時性別承認法諮詢的其中一個建議,是不需要手術和荷爾蒙治療,兩年後通過醫生評估便可以修改身份證上的性別,Icarus和Samantha都深表認同。Icarus說:「如果有性別承認法,我可以等香港的技術比較進步才安排時間,至少等醫院設備比較先進時再完成重置手術。」為了改換性別而犧牲健康的身體是不合理,重置手術風險很大,即使荷爾蒙治療,其副作用也不是人人承受得了。跨性別人士在心理上接受自己已經夠困難,或許我們並不理解,但在他們追求做自己的路上,不去強加這些苛刻的條件,已是最大的支持。

 

 

為自己戴上防護罩  逃離囚困已久的身體 - Julian
文/Carmen Wong

 

Julian,有著混血兒面孔卻是在新加坡出生的香港人。他在一個很傳統的家庭長大,由於爸爸要到處公幹的關係,他從小便要經常跟著爸爸遷徙。同樣因為爸爸要經常外出工作,Julian跟家人的關係比較疏離,他說:「我能理解爸爸工作的辛苦,明白他身不由己。 」

在Julian的眼中,爸爸是個大男人,他從小就不敢反抗爸爸的命令,壓抑著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做個爸媽眼中的乖寶寶。為了避免媽媽的責罰,媽媽買裙子給他時,他從不反抗。他害怕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不哭、不大聲只懂得微笑才能夠得到父母的稱讚。

「想過怎樣的生活 應該由自己選擇」

小時候Julian與弟弟一起洗澡後,就透過畫畫表達自己的訴求,用畫筆素描弟弟的下體遞給爸爸看,想告訴他自己也想變得跟弟弟一樣,結果卻被爸爸痛罵,從此以後在這個家裡不准談及任何有關性別的話題。

Julian在13、14歲時,一時衝動剪了短髮,當時他心驚膽顫,怕再次面對家人重重的責罰。每次嘗試為自己作出改變,換來的卻是與家人日益轉差的關係,令他驚覺任何非女性化的打扮就會觸怒家人,亦覺得家人從來不懂得關心他的情況和感受,只著重他的外表和裝扮。所以關於他最近的改變,Julian決定先斬後奏。用荷爾蒙藥將近兩個月,爸爸發現他的聲音有明顯的轉變,從外地打電話痛罵他一頓:「是我養育你,你為身體作出改變是對我大不敬。」Julian不同意這句話,認為自己的人生應由自己作主,不存在誰欠了誰。雖然如此,他強調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將來亦會好好照顧他們,但對於自己的身體,他覺得應該由自己選擇。

父母一直強硬的態度導致Julian無法與家人坦誠相對,更間接令他經常否定自己的性別認同,不斷為自己尋找藉口:「做Trans好麻煩,要顧慮別人的眼光,又可能要做手術,我一定不是Trans。」但再多的藉口也無法掩蓋內心深處的渴求,他一直猶豫不決,心底裡還是想脫離自己的身體。小時候,無力反抗的他只能隱藏真實的自己,但現在他已經找到一份自己擅長的工作,終於可以決定自己人生的道路。

Julian憶述:「可能因從事創作工作的關係,身邊的同事都很隨和,就算上司知道變性此事都表示支持,所以我蠻喜歡整間公司的工作氣氛和文化,亦知道大家對我的接納不是必然,我一定好好珍惜。」上司對Julian的支持,彷彿為他戴上強力的保護罩,對抗外間的惡勢力,好讓他從囚禁已久的身體一步一步走出來。  

「『他』才是正確的代詞」

雖說Julian變得正面,但性別重置始終是個漫長又困難重重的過程,還需依賴同路人提供貼身的支援。Julian透過互聯網認識「跨性別資源中心」,也加入了女跨男的WhatsApp群組,與成員互相交換資訊,例如哪裡有藥物和心理輔導提供等。壓抑多年的他,決定從心理輔導尋找出口,然後從成員口中打聽到做性別評估的精神科麥醫生的診所。


一開始Julian向麥醫生坦誠自己性別模糊,麥醫生就照平常慣例問他幾條問題,分別涉及家庭、工作和人際關係等。 Julian回答後強調自己仍然處於性別模糊的階段,但麥醫生只是問了他一句:「你想用藥嗎?」他心裡想著能夠讓聲音變沉和臉型變得更男性化的願望,馬上就回答:「當然想。」麥醫生聽過他娓娓道出自己的故事後,告訴他:「你的確有性別認同障礙,是適當的時候開始用藥。」Julian感到驚訝的同時難掩喜悅,因為他萬萬想不到終於有人能夠認同他隱藏已久的內心世界,並傳遞配合和支持的訊息,令他可以積極地面對自己。

用藥後,有些朋友開始用「他」來稱呼自己,亦是Julian聲稱 「正確的代詞」,他覺得身邊一切的事情終於重投正軌。

「當你需要我們時 我們是存在的」

現在Julian經常關心自身以外的人和事,例如讓出自己做兼職的機會,主動伸出援手幫助其他跨性別人士找回自我,幫助他們變得更自主和獨立。他深信就是那種對自身性別的迷惘把大家聚集在一起,集結更多力量使得性別重置一事不再帶有那麼消極的情緒。

由於處於迷惘階段的跨性別者特別需要能夠提供支持的網絡,Julian花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在一個名為「DISCORD」的平台上開設跨性別支援網絡,協助迷惘及母語不是廣東話的跨性別者透過網絡即時交流資訊。

Julian滿心歡喜地憶述:「只是短短數星期已有多達20人活躍於程式內,希望可繼續把程式發揚光大,亦歡迎香港人隨時加入,來個文化大交流, 從而幫助到更多真正有需要的人。」

「多元性教育刻不容緩」

Julian表示,現今香港的性教育確實不足夠,加上香港人思想比較保守,普遍忌諱談論性話題 。性話題不聊的情況之下,更多人不了解或者能接觸性別認同的話題。「當人面對不理解或沒接觸過的事情時,他們是無知的, 無知很多時候會造成恐懼,恐懼終會造成歧視,要打敗歧視的原點就要從教育開始。」

另外,Julian不認同要做手術才能轉變身份證上的性別,希望普羅大眾能夠明白,有些人的身體狀況較差,或不認為自己的身體需要開刀作出改變,不應執著要所有跨性別人士經歷一連串的手術,並帶來不必要的痛楚。他亦希望提倡性教育,這明明不是禁忌的話題,更應大膽拿出來討論,好讓更多人,尤其小朋友能及早了解社會的多元性別,從而學習用開放的態度討論性及性別議題。

 

他更希望父母能夠明白,性別認知不是子女任性的選擇,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才是讓子女勇敢面對自己的最大動力。

 

 

炸出一條彩虹 - Yin
文/Minnie Chiu

 

 

做自己,作出決定一直都是知易行難的事。為了做自己而走上跨性別之路,更難。「不是變性令我犧牲很多,而是變性令我脫胎換骨,將我糜爛的軀殼和心路歷程炸出一條彩虹。以前我只會看到灰色和黑色,現在我會看到光,看到顏色。我希望將來有一天,我會終於見到彩虹。」在Yin發光的雙眼中,我看到希望,他就是這個勇者。


「我可以挺起胸膛自信地過生活」

雖然身份證上寫著「女」,但Yin從來就沒有想過自己是女生。在他對性別仍是懵懵懂懂的童年時代,只覺得自己和男生沒有分別,亦會和男生一起玩。直到青春期來臨,胸部開始發育,他才意識到自己生理上和一般男生有別。因為那令人煩厭的身體,他不願意照鏡子,也不喜歡自己的聲音,連聽到自己說話都會感到不舒服。他每天都會以腰封來束胸,將所有女性的特徵都隱藏起來,令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在外表看起來一致。這個策略似乎非常成功,身邊沒有一個人當他是女生。

直到他34歲時,Yin才知道香港政府醫院有提供性別重置手術,亦從那個時候開始,不斷去了解關於變性的資訊。不久之後,他便毅然決定找精神科醫生接受評估及協助。Yin在跨性別之旅的第一年,每月平均花2500元看私家精神科醫生和接受荷爾蒙治療,每三個月還要驗血一次,檢查身體對荷爾蒙治療的影響,了解會不會有排斥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評估後,他獲得精神科醫生開出轉介信,並安排到醫院接受胸部切除手術。賀爾蒙治療讓他獲得更低沉的聲線,外科手術亦令他擁有更男性化的身形,終於可以挺起胸膛,自信地過生活。現在的他,每天都會留意自己身體微妙的變化,小心保護和愛錫自己得來不易的身體。

「我師父形容我是一個擁有雌性胴體的雄性」

 

Yin是一名廚師,工作環境中全是男性,但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當他是女生看待。他的師父形容他是一個擁有雌性胴體的雄性,除了身體外,他就是一個男性,和其他男性一樣生活,一樣工作。在他仍紮著胸部上班的時候,他的外籍老闆娘經常走過來叫他快點去做胸部切除手術,說:「反正你都不喜歡自己的胸部,為什麼要紮住它呢?快點去做變性手術!」

Yin雖然得到同事的鼓勵,但當他要作出這個決定時,仍十分忐忑,不知應該如何開口告知身邊的朋友。他想了想,決定先告訴一直鼓勵他做變性手術的外籍朋友,因為他覺得外國人比較開放,容易接受。於是,他就約了他的一班尼泊爾朋友到中式酒樓飲茶,告訴他們這個重大的消息。朋友們倒沒有太大反應,只問:「為什麼這麼晚才做?為什麼害怕說出來?」Yin認為,沒有反應就是最好的反應,原來身邊的朋友從來都沒有不接受他,更為他可以做回自己感到高興。現在,朋友會陪他健身,教他如何鍛煉肌肉線條。雖然跨性別之路仍很漫長,幸好他有一群好朋友、好同事,陪伴他繼續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很反對政府要求我們做重建手術」

 

Yin期待不久的將來,可以進行女性生殖器官的切除手術。然而,對於男性生殖器官的重建,他認為沒有必要。Yin說重建陰莖需要將尿道增長,香港的醫療技術仍未成熟,失敗的個案經常發生,尿道感染的風險亦很高。陰莖重建需要將前臂或小腿側面的肌肉組織、與直徑約1.5公分的骨骼、血管等整形後,移植到患者陰莖部位。而該陰莖基本上沒有多大作用,既不能自主性勃起,如廁亦有可能漏尿。況且這個手術並不是一次便能夠完成,有機會需要住院半年。他聽聞過某跨仔進出醫院進行了多達十二次的手術,也未能順暢如廁。他很認真地說:「為什麼本來健健康康,不會被人看到的性徵, 因為要做一個不必要的重建手術,而變得溶溶爛爛?」

 

Yin認為只需經過兩年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評估,接受過荷爾蒙治療,經歷兩年的真實生活體驗後,就足夠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做手術重建或切除不喜歡的性徵乃個人意願。Yin說他是女變男的跨性別人士,外表已經很pass(指不容易被看穿),社會對他的接受程度會高一點。然而,社會對男變女的跨性別人士接受程度比較低,即使她們的外表已經很女性化,甚至已經進行了性器官切除手術,但若身份證未改,進入女廁一旦被發現,仍會被指變態。所以,尤其對於男變女的跨性別人士,身份證上的性別,比她們的性命更重要。「跨性別人士已經很辛苦地做回自己,為什麼仍要強迫他們做不必要的重建手術呢?」 

 

 

製作單位:跨性別資源中心

主编:梁詠恩、黃結梅

顧問:張佩琦

文字編輯:Lanlan Yu

 

作者:Lanlan Yu、Natalie Yim、Minnie Chiu、Carmen Wong、Eunice Chau
校對:Lanlan Yu、許二毛

本活動計劃由平等機會(性傾向)資助計劃資助
本刊物內容只代表本機構的意見
並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立場

 

 

 

 

 

本土跨性別閱讀手冊 – 香港版

Domestic Transgender Reading Manual – Hong Kong Version

 

自序

跨性別人士的性別身份,與及其性傾向的掙紮與含糊,都會很容易挑動一般被認定為社會主流價值觀人士的大腦神經,要由他們來定個是非對錯,或是罪與不罪!一個人是男是女,竟然會引來是是非非、流言蜚語,或多或少是社會對此群體的不認識與不理解,然而當局者又有多少能夠理解及認同到自身的處境呢?

原本申請政制及內地事務局 - 平等機會(性傾向)資助計劃時,只預備寫一份數頁紙的資料,向社會人士介紹關於跨性別族群的狀況,用以消除一些誤解。但後來只怪自己想的太多,一時間意隨氣發、筆隨心走,一寫就是萬多字的文章。原來以為可以有一組義工參與編寫工作,後來發現雖然網上相關資料不乏,但論及本地,適切地描寫本土的跨性別狀況的資料幾乎於無,那就只有閉門造車,以自身四十多年的血淚,與同行者的經驗,描摹成書,冀能出門合轍,裨益各方。

此前曾參與過香港舉辦的「真人圖書館」活動,感覺蠻有意思,作為一本真人的跨性別圖書,給人借閱,通過互動,讓讀者更能明白理解書中內容。願此書字裡行間,能給予大眾一個平易的管道,認識理解跨性別群體,就像一本閱讀手冊,讓您有一天遇上眾多獨特生命個體當中的一位跨性別朋友時,能夠好好細讀他精彩的生命故事。

此書能夠完成,首先要感謝參與此項目的 Eleanor Cheung,提供部份詞解內容及校對,Lucetta Kam 及Garry Kan 幫忙校對及給予意見、Elaine Mui 幫忙排版。另外也不得不感謝在我尋覓自我身份認同這條路上,給了我很大啟發與支持的一些朋友,Connie Chan、Momo Li、Dr. Sam Winter、何春蕤老師、Eleanor Cheung、Rose Wu、Diana Kwok、Kenneth Cheung、Lucetta Kam、Day Wong、小曹、慧琛、柏琛,前老板彭宏陵先生、前上司Leslie Wong女士、宏馬國際的一眾舊同事、我媽媽及多不勝數的朋友,沒有您們的支持,我不會走到今天。最後亦是最重要的,是要感謝一直與我同行,看顧帶領我的主耶穌,願榮耀頌讚歸予我們的父上帝!

梁詠恩 Joanne Leung

跨性別資源中心創辦人兼主席

2012年2月11日寫於香港馬鞍山

 

序一

There may be as many as 20 million trans people worldwide, with perhaps 11 to 12 million in Asia. Some are assigned male at birth but grow up identifying as female, others are assigned as female but grow up identifying as male. Still others grow up identifying as both male and female, or as neither, or indeed as a third gender. However they identify, their sense of their own identity challenges what we normally think of as male or female, or otherwise cause us to question our ideas of gender.

Throughout the world trans people find themselves living on a slope that leads from stigma and prejudice (rooted in ignorance and misinformation) towards social exclusion and life on the margins of society. Trans people fall victim to stigma and prejudice, experience discrimination, harassment, and abuse, and fall victim to violence. They get shunted out to the margins of society where, unable to get jobs or housing, and cut off from their families, they fall into poverty, get into risky situations and engage in risky patterns of behaviour. Their health and well-being, both emotional and physical, suffer. For too many the final point on the slope is sickness and/or death. And in all this governments seldom offer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indeed sometimes aggravate the problem with laws and policies that are antagonistic towards trans people and make their situation worse. Health systems seldom provide trans people with the health care they need.

In many places worldwide trans people are mobilizing; going out into broader society to educate others about the trans experience. For several years Transgender Resource Center (TGR) has been doing this on behalf of the Hong Kong trans community. This excellent booklet is the latest in their efforts.

We all need to learn more about trans people. There are more of them among us then we tend to think, and it is high time we started to appreciate the diversity they bring to our human experience. I highly recommend this booklet to the HK public.

Sam Winter, Member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WPATH (Worl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for Transgender Health)

 

序二

Mandy當年十六歲, 樣子清秀可愛, 出生時是男孩, 自小便覺自己是女生,要求我用”她”來形容其性別。Mandy和男生一起感到格格不入, 反而跟女生很投緣。男同學排擠她,大叫:”女人型”, “不正常”, 老師也不阻止, 只叫她多做運動, 增强 “男子氣概”。她一向是成績中上的乖巧小孩, , 不明白為什麼會因為她喜歡做女孩子而受到如此不平待遇。情竇初開的Mandy對愛情充滿期待。平日多作男性打扮的她有一次打扮亮麗和一位男性朋友到處遊玩,男性朋友把她當作”小公主”, 對她百般呵護。Mandy覺得被那位男性朋友視為女性感到十分享受,可以隨心所欲做回自己。她說: “做女孩子真好!”

認識Mandy令我重新學習甚麽是性別, 也讓我體會到社會狹窄的性別定型如何令Mandy在成長階段嚐盡被排擠和歧視的苦頭。 社會上大部人常以性別兩分化(非男即女)的角度去理解我們的性別, 認為性別只有男和女兩種, 而男孩應有男子氣, 女孩應是女性化, 如果有些男孩是女性化而女孩有男子氣的話, 這些朋友們便被視為不自然, 或不正常, 遭受社會人士, 例如宗教人士, 老師, 社工, 甚至家人的誤解, 在日常生活中長年面對種種壓力和不公對待。Mandy做回自己的盼望是那麽真實, 她的成長經歷又有多少同伴和老師明白?

從Mandy的故事中, 我認識到性別不一定只有男女兩種, 也不一定是固定不變的。 有些人的性別像水一樣流動, 不止是男及女, 可以是 “又男又女”或同時具備男性化和女性化, 或多元性別的特質。跨性別人士便具此種性別特色。跨性別是一個多元的概念: 1) 它是指那些挑戰或超越性與性別界限的人士; 2) 它也可以是指一群天生性別與後天性別認同不一樣的朋友; 3) 以及那些透過手術或其他方法將其性別重新設定的朋友。跨性別朋友可以是任何一種性傾向,包括異性戀, 同性戀, 雙性戀等。跨性別現象亦非單一現象, 它在各個文化中展現, 在亚洲, 美洲, 歐洲, 非洲等世界各地均有跨性別群體。 多元性別是活生生存在的, 不容否定。在香港, 有許多人的性別是流動多元的, 卻苦於社會的偏見, 年年月月, 日覆一日默默承受不公平的對待, 不必要的壓抑。

西方英語世界有關跨性別的研究和書籍近年越來越豐富, 但在香港有關跨性別的中文出版文章不多, 跨性別朋友及其家人都缺乏中文資訊, 跨性別資源中心是推動香港華人跨性別權益的先鋒組織, 很高興看到中心的跨性別朋友出版此本小冊子, 以教育為目的出發,為社會人士及跨性別社群提供資訊及資源,加深認識跨性別議題,消除誤解, 推動跨性別社群的平等權利。

郭勤

香港城市大學

應用社會科學系情性輔導研究計劃社會工作導師

 

目錄

  • 跨性別資源中心簡介
  • 什麼是跨性別
  • 引言
  • 跨性別 = 變性?
  • 易服 = 病態?
  • 跨性別 與 同性戀 之關系
  • 跨性別人口比例
  • 可見度
  • 為什麼男變女的變性人比較多?
  • 香港跨性別族群歷史及現況
  • 生活上的困難
  • 歧視情況
  • 法律保障
  • 變性
  • 變性是精神病?
  • 發現自我的階段
  • 評估過程
  • 荷爾蒙治療
  • 真實生活體驗
  • 手術概念
  • 手術是唯一出路?
  • 手術後的身份轉換
  • 手術後生活狀況
  • 易服
  • 解說
  • 只有易服男?
  • 跟性行為有關?
  • 沒有變性傾向或需要?
  • 自我認同
  • 出路
  • 名詞與概念
  • 結語
  • 熱線服務

 

跨性別資源中心簡介

跨性別資源中心(Transgender Resource Center)簡稱TGR,成立於2008年7月1日,致力於推動香港跨性別運動,以教育為基礎出發,為社會人士及跨性別社群提供資訊及資源,幫助社會加深認識跨性別議題,及讓跨性別人士得到應有之協助及權益。

TGR早於註冊為社團以前,已一直積極參與香港各間大學院於性別課題之分享,至今已舉辦及參與過百場的講座及工作坊。又於電台、電視台、雜誌等媒體接受訪問,將積極正面之跨性別身份呈現於公眾面前。組織也一直與行政機關、醫療部門、法律機構、輔導團隊、基督教組織等保持密切聯系,於醫療、法律、平等機會、健康、心理、日常生活、及工作機會上推行倡導工作。

組織每月舉辦聚會,讓跨性別人士有適當空間,發揮關顧互助精神,又讓社會上對跨性別友善的人士,有接觸及支援群體的渠道。

 

什麼是跨性別

引言

社會上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人,彼此的不同,形成了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人類生活的土地本來就是一個多元的國度,萬物有序而各從其類,各依其本相而存活繁衍,生生不息。宇宙被創造美妙之處,從來就不是單一的,不像人類發明電腦時所建基的二元世界,只有1和0(True or False),卻是一個無始無終,無窮盡的世界,萬物到了盡頭,又回歸於始。在穹蒼之下,一切都是帶著多元、流動、變化、和活潑的色彩。光和暗之間有美妙的層次、日與夜之間是最美好的時光、黑與白之間充滿晶瑩斑斕、對和錯之間原來是寬恕與包容。

但人類喜好自義、分類的本性,將一切有別於己的東西都嘗試定性為「錯」,也就是不正常。將一切本來多樣化的事物簡約為單一的二元觀念。很自然地,大多數的、強勢的就成為了唯一的標準,杖量之尺卻執掌在這些主流之人手上。

歷史坦白地告訴我們,人類不斷重覆犯錯,許許多多的殺戮流血,都是源出於這個二元排己的觀念,但人類始終不能汲取教訓,只是將定位不斷轉移,再排立異己。

近年的人權運動,似乎為社會帶來了一線生機。人類一直在建立的一堵圍牆,已開始慢慢被拆解推倒了,為的是要建立一個更廣闊包容的空間,讓人可以依照自己各自的不同,為理想而活。解放宣言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萌芽,推動者為著比自己弱小的人群作出了努力,企圖實踐一個平等互愛的新世代。

是非黑白,從來都沒有一個本相,從前的「是」,可以是今日之非。世上本來就存在著許許多多性別模糊的出生嬰兒,只是從前在醫療霸權體制下被改變為兩性中之一,成為了犧牲品。現代醫學告訴我們,人類性別已不能只用外在的生殖器官去定義,科學告訴我們中性人(Intersex)存在的事實,只是對於跨性別(Transgender)的研究,一直未有被認真處理,而又因著社會的歧視狀況,其可見度幾近於零,以至一直未能被社會理解。近年跨性別者的勇敢站出來,冀能打破僵局,為跨性別族群及社會帶來新的希望。

 

跨性別 = 變性?

跨性別是一個集合詞語,主要是形容心理或行為上的性別認同,有異於其出生性別的人士,或其思想行為,顛覆了主流社會的性別定位。在社會上跨性別人士一般都極其隱藏,當中比較能被社會認知的主要有兩個族群,分別是變性及易服人士,而因著變性人士的可見性比較高,需要的支援比較明確,而對社會的訴求又比較明顯,所以一般大眾都會理解變性人就等同於跨性別人士。

跨性別族群當中,不是所有都會有變性的意欲,有部份只希望通過易服來處理內心的掙扎,而因著環境、經濟、健康各方面的條件,都可能影響當事人的取向,所以在跨性別人士當中,要真正判別一個人是否有變性傾向並非容易。

 

易服 = 病態?

易服是形容穿著異性服飾的一種行為,任何人也可以有易服的行為或經驗,不代表有什麼問題。因著社會不斷改變,男女的服飾亦不斷變化及更替,現在普遍社會上被認定為女性的服飾,曾幾何時本來就是男性所穿著。今天社會的性別服飾已較前模糊,現今女性的穿著也趨向男性化,而社會上一般接受女性穿著男性服裝,但反之言男性若穿上女性衣物,或穿得比較女性化,就很多時會引來批評甚至被視為變態。

一般有連續性的易服行為,才會被稱為易服者,所指的一般是指男性穿著女性衣物,因女性穿著男性衣服一般不會構成明顯的身份或生活上的問題。在香港的情況,一般未有變性意欲或沒有強烈持續對出生性別的不安情緒的跨性別人士,都會被界定為易服者,當中涉及不同的性傾向,而族群裡一般相信異性戀的人口比例會較高。

至今關於易服人士為何要易服,仍未有一個確切的理解,當事人一般會說穿著女性衣物後可以舒緩壓力。而歸根究底,可能也與其性別認同的焦慮有關,只不過在易服者的身上,其影響的程度,未至於令當事人有改變性別的欲望。

就觀察而言,一般易服者都有固定的工作,生活模式與一般人無異,也可能有伴侶,甚至已為人父,有部份家人亦了解當事人的易服行為。只不過他們自知社會未能接受他們此種行為,但無論當事人如何努力,也改變不了這種焦慮。事實上,易服者都不希望影響他人,只不過在有限程度上去表達及抒發其個人的性別取向,如果說他們是病態,倒不如說社會對多元性別認同和表達的不包容吧。

 

跨性別 與 同性戀 之關係

跨性別的概念是一個人對自我身體或身份性別的一種否定,從「自身」出發。當我們討論一個人是跨性別時,是針對其性別認同單獨來看,不應與其性傾向混為一談。

而當我們討論同性戀這個概念時,是針對其性傾向的「對像」來取決,去界定其為同性戀、是異性戀或是雙性戀。讓我們先簡化當中的一些複雜元素,先撇除跨性別這個元素,假設性別就只有男和女兩種,一個同性戀人士喜愛的對像是相同性別的,而異性戀人士喜愛的對像,就是跟其性別剛好是相反的。

就一般而言,不包括跨性別在內,同性戀及異性戀者均接受及肯定自我的身體性別及身份認同,不會因為其性傾向的關係,而欲改變其身體,或欲打扮成另一種性別。在同性戀中偶有喜愛易裝打扮的,也通常是作為一種娛樂或性別表達方式,而不會像跨性別人士,對身體及性別身份感到焦慮不適。

而當以跨性別為主體討論時,情況就比較複雜,通常會以當事人認定的性別(不論是否完成性別重建手術),去界定自己到底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但基於相互尊重的原則,最終應以個人的感受為依歸,不應強迫其接受。而跨性別族群中,異性戀、同性戀及雙性戀也各有存在,暫時亦無一個清晰確實的比例。

當然對於跨性人士來說,其性傾向亦多少會影響其自身的性別定義,但很多時候只會影響到其會否接受性別重建手術的心態,而相對比較少影響其身份認同。性別認同與性傾向的複雜與密切關係,不只令社會人士混淆,亦令很多跨性別的人士躊躇當中,不知何去何從。

 

跨性別人口比例

跨性別的人口比例從來都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定案,因其可見度非常之低,所以很難以統計數字去理解此群體的各種狀況。而在每個不同的國家,其情況也大有不同,譬如有些國家對性別的觀念比較開放,就會令跨性別人士容易向社會大眾呈現。資訊比較發達的國家,也會令此類人士容易認識及認定自我身份而現身。而在一些國家當你承認自己是跨性別時,是會帶來生命危險的,就相對好像比較少此類人士的存在。有些說法指跨性別人口比例是1:1000,但一般都相信其實際人口要比此計算的數目為大。

社會的歧視狀況是主因導至跨性別人士高度隱蔽的狀況,香港有著中國人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也令跨性別人士不敢走前一步。就香港而言,變性人大約為數200-300人,有約100人是在香港政府醫院完成性別重建手術的,所以這個數目應該比較確定,而其餘的百多人則是估計是在泰國、美國、英國、台灣等地完成手術的人士。

跟據香港一個專屬易服人士(Crossdresser)的網上論壇資料顯示,會員數目在2011年尾高達33,000人,當中絕大部份都是男跨女(原生男性,認同為女性)的易服人士,差不多沒有包括女跨男及變性人士,撇除了重覆登記、非跨性別人士等之外,保守估計會高達一萬人以上,這已經沒有包括其他沒有上網、及未敢於網站上登記的跨性別人士。

 

可見度

一直以來,跨性別人士都是社會裡的隱蔽一族,但隨著社會慢慢的變得較以前開放,也受著西方影響,中國人傳統對於男性及傳宗接代之觀念都變得比較寬鬆。七、八十年代的年青人開始擁有經濟獨立的自主權,也對性有較多的思考空間和想像。到了九十年代香港的互聯網開始普及,寬頻年代來臨,令一些對自身性別感到焦慮的人士,於遼闊的互聯網世界裡搜尋到相當豐富的相關資料,也認識到來自世界各地以及本土的同道中人,進而一步一步去探索及追尋自我的生命旅程。

而香港以吳敏倫醫生為首的一組專家,明白到有變性欲望的求診者之需要,於1979年率先在瑪麗醫院成立了性診所,開展了香港性別重建手術的新一頁。自此,報章上也不時有變性人士的報導,但始終在當時社會的氛圍底下,當一個變性人在工作及生活上都會遇上很多困難,以至大部份接受了性別重建手術的朋友都會選擇隱藏身份,到了今天也不例外。

不過,近年亦有少數變性人士,嘗試從自我壓抑中尋找出路,勇敢地向公眾及傳媒公開身份,以積極態度面對自我身份認同。以2010年爭取變性人婚姻權的W小姐為例,該事件的報導引發了公眾對變性人士的權益關注,間接提升了跨性別人士在社會上的可見度。

其實跨性別族群的人口比例應該不少,但能夠令社會及政府關注,從而明白到他/她們的需要,提供資源分配及援助,最重要還是其可見度。所以近年來一些關注跨性別的團體,都致力於向公眾呈現此群體的現實狀況。

 

為什麼男變女的變性人比較多?

從世界各地的資料顯示,「男變女」跟「女變男」的變性人比例都是相約的,沒有太大差別,而本港政府醫院的數據也顯示同樣的結果。感覺上男變女的數目比較多是可見度的問題,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 就本地觀察而言,香港的女變男變性人士比較偏向獨立、多以小型聚會交往。而男變女的則較喜歡群體聚誼,生活圈子比較闊,喜愛傾訴心事,知道其身份的人也比較多。
  • 女變男的用了賀爾蒙藥之後會變得相當男性化,就連聲線也會轉變,很容易隱藏變性的身份。相反男變女用藥後的變化較不明顯。
  • 女變男的在變性前的期的生活及衣著改變一般不易察覺,比較容易處理。相反,男變女的,在前期都可能經歷過易服的階段,生活上有很多需要處理的問題,需要大量在群體中交流及搜集資料,形成了關系較強及闊的群帶關係,造就了她們族群的發展。
  • 男變女過渡其間的轉變程度明顯,引起的反應和印象會較大和較深刻。

 

香港跨性別族群歷史及現況

過往的跨性別族群,其實根本說不上是一個族群,因為各自都只能在其生命中痛苦掙扎,每天過著雙面人的生活,根本沒有膽量去尋找或接觸其他同道中人。機緣巧合,2002年幾位跨性別人士組成了香港首個跨性別網上論壇(cdfamily),由不見天日的年代,一下子遇上了碩量無窮的族員,風頭一時無兩,期間亦分別出現了cdgal、cdparadise及 TSense三個論壇,頭兩者都是針對易服人士,而最後的TSense主要對像是變性人士。

但始終由虛擬世界走到現實處境,都不是一件容易事。當時有幾位於香港接受變性手術的人士,由醫生穿針引線下,組成了聯繫小組,後期人數一度高達廿多位,當中包括外籍人士及非跨性別人士的學者,其後於2004年註冊成為社團,定名為「跨性別平等與接納行動」Transgender Equality & Acceptance Movement,簡稱TEAM,但近年組織較少舉辦活動。

2005年成立的「性?無別!」主力於跨性別的熱線服務。同期也有稱為「蛇王工作室」的隊伍,專責到不同機構及學校作跨性別分享。至2008年數位跨性別人士與學者一同成立了「跨性別資源中心」,主力向社會推廣跨性別概念及服務跨性別社群。

經歷了多年的光景,現時估計會露面於社群內的跨性別人士仍不到一百,族群的發展仍要待當中有心人士繼續努力與堅持。

 

生活上的困難

跨性別人士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難,我們可以先簡化為兩部份來看,一是在其公開自己身份之前,一是在身份轉換之後,大程度上改變自己的外表及生活模式,或完成了性別重建手術後之情況。

在跨性別人士能夠認同自我及公開身份前,一般都會極度隱藏和壓抑自己的感受,原因是感到外在環境不可能接受自己的想法,也普遍地覺得自己的思想行為有問題、甚或變態。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法找到可以傾訴的對像,感覺孤單之餘,也可能強迫自己改變,外表上裝扮成另一個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來掩飾。久而久之,內心的抑壓越來越膨脹,沒法找到出路,性格可能會變得孤僻或負面,更可能做出傷害自己事情或自尋短見。好多時候他們會將生活上遇到種種不如意的事情,歸咎為身份認同的問題。

而當一個跨性別人士開始接納自己的另一面時,外表及生活模式都可能會作出很大程度上的改變。他們需要面對家人、鄰舍、親戚、朋友、同事的質疑或提問,有時候這類的提問亦未必帶有惡意,但對於當事人來說,都可能未有充份準備面對深入和嚴苛的提問而感到難受。

另外,他們在工作環境,也希望能以符合自己身份的衣著出現,但很多時候公司或同事都未必能夠配合,而當他以這一身裝扮去面試新工作時,都可能會遇上種種困難。

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經常要面對的一個尷尬就是洗手間的問題,當然在變性人士完成了手術後,更改了身份證明文件上的性別一欄,似乎就沒有問題。但在他們還未有決定變性,或在變性前評估中醫生要求的真實生活體驗中,需要全時間以另一性別方式生活,但身份證又未能更改時,就可能會無所適從。有些朋友為免尷尬,會選擇使用傷殘人士洗手間,或乾脆不在外間上廁所。

信仰也可能是其中一個需要面對的挑戰,無論是當事人自己,或是信仰群體中的反對聲音,都可能對其做成很大的沖擊。

當然,我們也遇見過性格積極正面的跨性別人士,也期望以他們的生活態度為方向,鼓勵更多朋友,走出陰霾,活出精彩有意義的人生。

 

歧視情況

我們從跨性別人士的第一身經歷中看見,香港在這二、三十年間對變性人的接納程度都有很大的改變,而跨性別這個詞語或概念,都是在近年才被引入本港。在此前對於男穿女裝,都好多時被冠以變態的名號,或稱為「人妖」,不然就被認為有犯罪的意圖,反而女穿男裝,似乎一直都沒有太大的問題。

但由於真正能夠以一個跨性別的身份出現,去面對各方面情況的機會都不多,又由於群體的可見度低,坊間亦很少收到有關的歧視的投訴個案,所以都未能有效地分析到現時的歧視情況。

從群體的經驗得知,在服務性行業中對跨性別人士的歧視情況都有所改善,而比較嚴重的範圍是在工作間內、求職時、教會、部份娛樂場所、入境問題、拘留及監禁等等,多會遇到不愉快的經歷。

 

法律保障

現時本港沒有法例保障跨性別人士,性別歧視條例中亦不包括此等情況,只有被判別為「性別認同障礙」的變性人士,因為被列於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簡稱DSM或稱為 精神病學名冊)之中,才能引用殘疾歧視條例加以保障,但此名冊亦同時帶有另一層的歧視意味,所以一般都不喜歡引用此法例去處理事件。

 

變性

變性是精神病?

現時本港及大部份國家,均要求欲接受變性手術(亦即性別重建手術)的求診者,必須通過為期最少兩年認可的精神及心理評估過程,當被界定為性別認同障礙症後,才可轉介至外科部門排期接受手術,而香港暫時只有公立醫院提供此項服務。

由於西方一向依據2001年發表的「性別認同障礙護理指引」第六版本 (Harry Benjamin International Gender Dysphoria Association’s Standards of Care For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s, SOC) 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 (DSM IV) 作藍本,到目前為止仍將性別認同障礙例為精神病的一種,所以香港處理此項目的仍然屬精神科部門專責,但有很多這方面的專家都不認同此種分類。

近年經業者努力推動下,世界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 (Worl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for Transgender Health, WPATH) 已於2011年尾發表了第七版本的 SOC,新版本以跨性別主體為本,作出了大量修改及補充,將從前對跨性別人士的誤解逐步釐清。

 

發現自我的階段

一位跨性別人士,從成長到發現自我,都可能會經歷過數個階段。從出生到入學,開始有機會接觸及學習到男女之別,或在幼兒院時期,上洗手間或排隊時,老師要求男女分開,這種種的機會都會引發當事人對性別的疑惑,所以有說一般的跨性別人士,都是從4至8歲開始認識自我的不同,此為啟蒙期。

而整個在校期間,越來越多的疑問及掙扎會充斥及伴隨著其成長,這個時期也正藉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若然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同而我行我素的話,就可能會活在痛苦與困惑當中,既找不到傾訴對像,也不知怎樣面對,當事人也很可能會成為校園欺凌對像,此通常為一段疑惑期。

到當事人開始明白到自己的與別不同,嘗試去尋覓答案,及至出外工作,擁有經濟獨立能力時,都會不停地去探索及發掘自己的需要,到處找尋相關資訊,或開始添置異性衣物。但這個階段最可能令當事人產生極大的痛苦與予盾,反覆在渴求與自責中糾纏,當中很多人會萌生輕生的念頭。若然此時他也正在面對戀愛的問題,事情會變得更加複雜,面臨的壓力更大。此階段視為探索及掙扎期。

有部份跨性別人士會向外尋求幫助,可能是社工、心理輔導、醫生、甚至教會,但外間對於跨性別的認識都極之有限,有些時候甚至會令事情更加惡化。近年有由跨性別人士自組的團體成立,及兩間接納跨性別人士的基督宗教教會出現,似乎都對這群無助的人士提供一些支持及援助,無論其最終會否決定變性,都期望能先處理好其情緒及心理質素,使其確立及認識自己,再積極正面去處理人生將來的路。

 

評估過程

要在香港接受變性手術,必須通過認可的評估程序,除了精神科及心理科醫生的評估報告,確定當事人是否適合進行變性外,亦須接受一連串其它科的治療與檢驗過程,當中包括社工、職業治療、語言治療、遺傳科、內分泌科、婦產科、及法律顧問,2005年以前瑪麗醫院的「性診所」專責處理所有分區的性別認同評估,提供一條龍服務。但因資源調配問題而結束後,各區醫院網絡要分別處理該區的求診個案,又由於該性診所的部份醫生相繼退休,中間出現了一段真空期,令當時的求診者無所適從。

這幾年間,在一些願意幫助變性人的醫生努力下,現時已有數個分區從新開始評估工作,而以沙田威爾斯醫院的「性診所」整合得最為完善。該醫院轄下的整形外科,亦正準備為性別重建手術而舖路。

一般評估過程最短需要2年,當中比較重要的部份為心理評估、荷爾蒙治療、及真實生活體驗,希望能令當事人清楚了解自己的需要,避免做成錯誤決定。

 

荷爾蒙治療

在評估過程當中,如醫生初步確認求診者屬性別認同障礙個案及情況穩定,就可能會進入荷爾蒙治療階段,通常會用口服或針藥,以減低其體內原性荷爾蒙指數,同時亦增加另一邊荷爾蒙的指數。此階段會讓當事人感覺到一定程度的身體及心態上的改變,以確定其身心皆適合進行變性。此期間的轉變在停止服用藥物後,視乎用藥時間長短,某程度上可回復至原先的身體狀態,讓當事人可以在能夠逆轉情況下,測試及體驗藥物及手術對當事人帶來的影響。

在完成手術後,病人的生理上亦不能夠製造身體所需的荷爾蒙,所以也需要繼續進行荷爾蒙治療。

 

真實生活體驗

接受評估人士要全時間以另一性別身份生活最少一年以上,以確知其手術後能適應新的生活,醫生會發出一封證明信件,證明當事人正接受評估,有需要作異性服裝打扮,以免於洗手間或其它場合出現麻煩。但由於當事人身份證未能於此時更改性別一欄,在工作上及其它方面都可能會遇到困難,所以醫生一般都會與當事人商議真實生活體驗的比重。

 

手術概念

變性是以外科整形手術,將當事人的身體重建為另一個性別,通常是針對其生殖器官作改造,但因各人不同的情況,亦可能包括胸脯、面型、喉結、甚至聲帶等的各種手術,務求令當事人於手術後更容易融入新的生活。

現今的變性手術過程要比一般人所理解的繁複,當中涉及性器官的重建,正確應稱為性別重建(整)手術 SRS (Sex Reassignment Surgery),或性器官重建手術 (Genital Reconstruction Surgery)。

手術中最重要及複雜的是性器官的重建,當中涉及外觀上及功能上的處理 ,以當事人的自身器官及神經組織為材料,建造成有感覺、像真度高的身體部位。

男變女的手術比較簡單,一般包容隆胸、尿道移位、陽具及睪丸切除、包皮逆反作陰道形成、龜頭形成為陰核、陰囊組織形成為大小陰唇,最後就是喉結磨平等等,一般會一次過或分開兩次完成。另外也有採取以大腸作為陰道材料的手術,好處是會有自然分泌及較長的陰道。

女變男的手術較為複雜,胸脯切除後,除掉了多餘皮膚組織的傷口非常之大,乳頭亦要重新移位。除了切除陰道、子宮及卵巢外,亦要從零開始建做男性的性器官,人工陰莖的建造多選擇從手臂、小腿或其它部位取皮瓣、骨、肉及神經組織,在原處培植好,再移植到適當位置上,一般都需要做好幾次的大型手術。陰莖重建手術的處理方法有很多種,視乎需要的效果而定,但危險性高,傷害性大,成功率低,這種種因素都令很多人退而求其次,選擇不做完整的性器官重建。

 

手術是唯一出路?

對於有性別認同障礙的人士來說,能夠擁有另一個性別是終其一生追求的夢想,但換取得來的代價非常之大,除了身體上之傷害外,手術後也要準備面對各種來自社會或家人朋友的壓力。而對於沒有變性意願的跨性別人士,更好像沒有解決方法。

以「跨性別資源中心」的理解,跨性別人士所面對的壓力與焦慮,源於不同層面錯縱複雜的社會與自我身份建構,與及生理心理間之相互糾纏。我們要清楚,其問題不是全然來自自身,但要社會改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若返回從其自身出發,先釐清自身問題,再結集群體力量,推動跨性別運動,改善社會對跨性別人士的環境,自會事半功倍。

但昔日處理跨性別議題的力量都源自於外部,且由不甚理解並缺乏同理心的權力人士主導,從醫療輔導,到法律體系,無不以神聖不可侵犯的姿態,去主宰跨性別人士的命運。今天跨性別人士紛紛起來,在各地推行平權運動,埋沒已久的聲音已被聽見,跨性別族群已經是可見及可被理解的,對於內部的支援服務,也能夠更確切地考慮到群體的真正需要。

相信不久的將來,手術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手段,去表達自身的價值及取向,而不再是跨性別者的唯一出路。

 

手術後的身份轉換

凡香港區民,在任何國家的認可醫院完成變性手術後,憑醫生發出的手術證明文件,都可以於人民入境事務處申請更改身份證上之性別。完成手續後,以新的身份證就可處理其它的性別更改事項,如護照、考評局的證書、銀行、保險、回鄉證、駕駛執照等等,但仍有一些學院及機構沒有更改性別的機制。至於其它國家所發的護照,則視乎該國家的條文規定。

 

手術後生活狀況

以往的變性人士,在完成了手術後,一般都選擇以完全屬於另一個性別(即手術後的性別)身份過新的生活,亦因擔心被歧視,或希望較容易結識另一半,故此都會想盡辦法隱藏自己的過往。他們的生活與一般人無異,亦有在各個行業中發展,而並非好像一般人想像中的生活不濟。

但因長期處於怕被別人發現身份的壓力底下,比較容易引起情緒焦慮。而反觀於手術後仍然保持與跨性別群體連繫的朋友,比較能舒緩各方面的壓力,從而活得更加開心。

傳聞中亦有說變性人一般活得不久,但這說法沒有根據,而因以往社會對變性人的歧視,對變性人做成巨大的壓力,以至有部份公開了身份的,最終在年青時就了結餘生。相信在有更多可被觀察的個體出現後,真相才會被理解。

 

易服

解說

易服是通過穿著另一性別的服飾,以表達對自身性別的不滿。易服可能隱含著對外在環境的一種政治手段或是抗爭,又或是對自身感受的一種外在表達,但很多時候對當事人來說,可能純粹是美與不美、對與不對的選擇,是自然不過,甚或沒有選擇的餘地。

但這種選擇往往帶來外在環境的壓力甚至迫害,企圖將一些不為社會接納的行為或價值觀,從新推回界線的另一邊。荀子曰:「約定俗成謂之宜」,我們不禁會問,到底這些界線又是誰來判定的呢?

 

只有易服男?

昔日封建社會的年代,無論西方或我國,對男女之角色定位都非常嚴緊,尤以女性為甚。但自從女性開始從男權世界走出來之後,每每都以男性的打扮自居,或作為一種行為或政治上的抗爭手段。

今天社會對女性穿著服飾的界線比較模糊,女性隨時打扮得較為男性化,都不會衍生太大的問題,反而造就了女性寬闊的表達空間。所以我們不可以說沒有易服的女性,女同性戀中的其中一類,在在就是以陽剛方式登場,表現出鮮明的性別形象,只是社會暫時沒有易服女性呈現的必要或空間,而當此類情況到達當事人表達需要改變性別的一刻時,我們才會赫然大悟。

 

跟性行為有關?

以往對易服的理解,就是喜愛穿著女性服飾的男士,他們既沒有變性的意圖,更是愛女性的異性戀,易服只為喜好,很多時更與性行為扯上關係。

我們不能排除此類的可能性,但當對跨性別群體進行深入了解後,發現當中有很多以前未被觀察及分析過的錯綜關系,從前,或者到今天仍被認為是易服的群體裡,原來充斥著有變性意欲的、異性戀的、同性戀的、雙性戀的、無性戀的個體,這些不同的需要及取向,都建構出各式各樣不同的個體模式,我們根本無法簡單地、二元地,將「易服」及「變性」兩者分開,這樣做就只會是以某人的意願,去將一個個體的獨有特質強行污蔑。

讓我們先處理有關性行為的問題,假設我們說一個男士,在易服後會有性的幻想、需要、甚至行為,我們可能會錯誤地將焦點單獨放置於易服這個因素上,而否定當時的其它外在條件。我們可以想像,若果當事人不是一個易服者,只是個一般的男性,他在一個私人空間裡,有一個空餘的時段,一切的外在條件都驅使他去作出一些關於性的幻想、需要、甚至行為,我們會否假定他在一種沒有易服、或什麼什麼的狀態底下,就會誘發出一種性癖好呢?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我要吃晚飯的原因並不是我穿著了睡衣、用了三小時電腦、現在是晚上八時或者今天上了五次廁所等等,只是我覺得肚餓,需要用膳以作充飢而已。其他人不應該胡亂猜測我穿著了睡衣後才想吃晚飯,因為兩者是沒有因果關係的。同理,我們亦不應該胡亂地說一個人因易服而有性的幻想、需要、甚至行為,因為兩者同樣是沒有因果關係的。

我們也發現,一個跨性別人士在性方面的需要高低,也影響其對改變性別的決心多少,這並不意味著其改變性別的欲望程度怎樣,只是在各方因素底下,權衡過後的取決方向而已。

 

沒有變性傾向或需要?

上文說到在被界定為易服者的當中,也存在有變性傾向的。在訪問一些易服者中,出奇地發現大部份人士都希望能成為另一性別,只是覺得自身條件不足,根本無法實現這種想法。也有在衡量過得失以後,毅然決定不作此想。當然,也有覺得沒需要、或沒必要去傷害身體,去換成另一種性別,但如果將問題換個角度,說如果有一種藥只管吃了,就能變成另一種性別的,很多這類人士都表示會,「想也不想、二話不說」就會吃掉!

 

自我認同

易服者當中絕大部份的自我認同度都偏低,覺得易服這種行為是不正常、甚至變態。自我認同比較強的,就會覺得只是社會上的其他人,未能明白接受其行為,以至不敢向人表白,或顯露人前。他們既覺得不妥,但又無論如何努力,也擺脫不了心裡的欲望,常自稱為無間道,既然只得活在煎熬當中,唯有笑看人生。

近年內地及香港出現一些自稱為偽娘的男性,敢於走到人前,正面表達自己,但要當一個偽娘也有自身的條件限制,通常是較年輕的,樣貌極像女生,而且走可愛路線,他們的出現通常都會引來正面的回響。

 

出路

跨性別運動中,其中一個重要項目,就是令此群體能夠接納自我,正面去找尋出路,面對人生。既然沒法改變自己此方面的傾向,倒不如發掘其正面的好處,反正易服的行為只要不傷害人,總是有機會讓人理解的。

而易服的行為,可以作為一種藝術、一種文化表現,要做得專業及神似,其實一點都不容易,要花上很多功夫鑽研其中,才可能表現當中的美態與內涵。而跨性別人士,一般都曾遊走兩性之間,對於兩性間之差易與矛盾,都比一般人更加明白及了解,居中之人若將此道成為益人之器,當能廣結善緣,事事通達。

 

名詞與概念

 

1. 生理性別(Sex)與社會性別(Gender)

由二十世紀中開始,學者把性別的概念劃分為生理性別(sex)和社會性別(gender),但在一般人心目中兩者是同一個意思,兩者必需相配。前者以生理角度把人分為男、女、雙性人(或中性人)等不同的性別。後者則建構於文化、社教化(socialization)和自我的性別身份認同(gender identity)。大部人的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是一致的,但有些人則有不同程度的不一致。例如,有些人出生的生理性別是男,但其社會性別可以是女,如我國古代的「花木蘭代父從軍」是為一例。

 

2. 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PA)的解釋,性傾向是指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有持續的情感、浪漫愛、性慾或感情上的吸引。性傾向與性別認同(詳見下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吸引,後者指一個人自己的身份認同。

 

3. 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

根據Lev(2004, p. 397)的解釋,性別認同意指一個人在不考慮身體生理性別的前提下,對自身性別所產生的界定。

 

4. 跨性別 (Transgender/TG)

根據 Lev(2004, P. 399)的解釋,跨性別是一個總稱,當中包含許多不同類別的人。他們共同之處是自己在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上或表達自己性別(gender expression)的方式──或多或少地──與出生時的生理性別或社會期望的性別角色(gender role)有異。跨性別一詞所包含的族群包括:變性人、易服人士、扮裝皇后/皇帝、性別酷兒等等。

但早年,跨性別一詞是指那些自己性別認同上與出生時的生理性別有異的人;但跨性別一詞有別於變性,跨性別人士沒有做性別重建手術。他們亦有別於易服人士,因為他們不只是衣著上選擇異性的服飾,而是性別認同上也傾向或認同另一個性別。現今的香港,仍有一些人用這一個定義,所以要注意。

 

5. 雙性人 (Intersex)

亦稱為「間性人」、「中性人」或「陰陽人」,是指在出生時生殖器官發生異變,或發育不全的人士,原因可能與染色體及性激素水平有關。由於有部份身體上會同時擁有兩種性別、或不完全發育的性器官,所以也有稱為雌雄同體。有統計說在2000個出生嬰兒中,就有一個屬於雙性人。

早年醫學界偏向將雙性嬰兒,通過手術改造成單一性別,但發現很多此類個案成長後,都出現性別認同的問題,所以現在醫學偏向保留其性徵,直至其成長懂性後,再商議作決定。

 

6. 變性 (Transsexual/TS)

變性一詞多被醫學界及大眾採用。根據 Lev(2004, P. 400)的解釋,變性人認為自己的身體不能反映他們真實的性別。雖然大部份變性人都希望能做性別重建手術,但變性人一詞可以應用在已經做了手術(post-op),等待做手術(pre-op),或不做手術(non-op)的人士。op指的是Operation手術的意思。

 

7. Post-op / Pre-op / Non-op TS

由於很多時候,我們指變性人其實是指變性欲者,即是有變性意欲的人士,而不特定地指完成了手術的人,為免混淆,在此等情況下,會將其身份再分類為以上三種,而統一歸入TS類別。

 

8. 性別認同障礙 (GID)

全寫是Gender Identity Disorder或Gender Identity Dysphoria,帶有濃厚精神病學色彩,日本稱為「性同一障礙」。近年學術界比較偏向使用Gender Identity Non-conformity或Gender Identity Diversity以減輕其負面意味,中文可譯作「性別認同模糊」、「性別認同不一致」及「性別認同多元」。

GID一般是指先天對自身性別感到焦慮,有持續長期改變性別的欲望,從醫學的角度指出一個人的狀況,但很多時被理解為變性人的等稱。

 

9. 性別重建手術 (SRS)

在香港普遍稱為變性手術,Sex Reassignment Surgery 是通過外科整形手術,將一個人的性別重建為另一個性別。由於需求不斷增加,現時在很多國家都有此項服務,而香港的變性人普遍選擇在本港、台灣或泰國進行此項手術,在泰國做手術除了方便、價錢比其它國家經濟外,其技術也備受推崇。

 

10. 賀爾蒙治療 (HRT)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是以口服、注射、或皮膚吸收等方法去調整一個人身體內的賀爾蒙指標,除了性別重建手術前後期為變性人士施行外,也會應用到其他賀爾蒙失調的病人。

 

11. 真實生活體驗 (RLE)

Real Life Experience,以前亦稱為 Real Life Test (RLT),但由於近年的方向是希望欲變性的人士,能夠體驗將來新的生活,而不是去測試當事人合符資格與否,一般都將名稱更正為RLE。此程序要求當事人,嘗試全天候式以另一個性別身份生活,而因各人條件的不同,可能會以循序漸進及部份時間方式進行。

 

12. 過渡期 (Transition)

一般指決定變性的人士,在應用賀爾蒙治療開始,到完成手術為止的一段期間,由於對變性人士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關口,一旦決定後,變化都會非常明顯。

 

13. Pass / Passable

是跨性別族群當中的術語,意謂一個人易服後、或以自己認同的性別生活時,外表會否引起其他人的懷疑。

 

14. FtM

指「女變男」或「女跨男」Female to Male,認同自己為男性,而未必需要是完成了手術的變性人士。

 

15. MtF

指「男變女」或「男跨女」 Male to Female,認同自己為女性,而未必需要是完成了手術的變性人士。

 

16. 易服 (CD)

CD可以是名詞作Cross-dresser,也可以作動詞為Cross-dress或Cross-dressing,指穿著異性服飾的人士或其行為,一般指男穿女裝。

 

17. 偽娘

從日本傳至中國及香港的一個詞語,本屬ACG (Animations, Comics and Games) 動漫界的日本漢語名詞,指打扮成女生的男性,比真女性更女性可愛女生,有萌(意思類似「可愛」,但在不同時候,用法和定義也不一樣,在此不作詳述)的屬性在當中。至於與易服一詞間之分野定義,仍有待群體中的消化與發展。

 

18. 扮異性症 (TV)

Transvestite亦稱作易服癖,是醫學界的名詞,當此字於1910年被提出時,是以Trans(解跨越)加上拉丁語中的Vestitus(解穿著服裝)而成,基本上與今天的跨性別同義,但後期被泛指為需要通過穿著異性服裝而達至性興奮一種症狀,帶有病態意味。

易服的行為,在大部份的時候,都不牽涉有性的行為。但如果一位易服人士,在易服後有性行為的情況,可能只是當其以自身意願的性別呈現時,剛巧有性行為同時出現而已。未必等同上例的易服癖狀態,所以當我們稱呼易服人士時,不應隨便加上「癖」字。

 

19. 癖

對事物的偏愛,成為習慣,也指久治不愈的疾病。原意是指潛藏在兩脅間的積塊。中醫分為食癖、飲癖、寒癖、痰癖、血癖等。現代人愛指為帶有病態之喜好。

 

20. 扮裝皇后/皇帝 (Drag Queen / King)

通過易裝打扮來表演的男性或女性,扮演女性角色的是皇后,扮演男性的就是皇帝。他們通常只出現於娛樂場所、遊行、或其它表演的活動,平時多以原生性別示人。其服飾都會以誇張華麗為主,也會伴以歌舞於演出中,當中大部份也沒有變性的意圖,但也有例外。

 

21. 同志群體

同志一詞在早於1989年的「香港同志電影節」裡,被引用為同性戀的別稱,漸漸被同志界受落及廣泛應用於中港台間。後因運動的焦點逐漸從性傾向轉移到性別議題上,開始納入其他的性小眾群體,主要包括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人士,而在國際上等同這四大族群的縮寫LGBT,分別代表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及其延伸。

 

22. 酷兒 (Queer)

酷兒一詞來自英語的Queer,本來是指古怪、不正常的意思,於20世紀被用為帶有貶意的同性戀稱呼。但從80年代開始,同性戀族群將這個稱呼應用為指一切不容於主流社會價值觀的性愛表達方式與立場的人,同志之外,也包括如失婚人士、性工作者等等。是一個帶有抗爭意味的政治詞語。在學術界及基督教宗派裡發展出酷兒理論及酷兒神學等範疇,社會上也逐漸出現一種獨特的酷兒文化。

 

23. 性別酷兒 (Gender Queer)

在社會當中,其實除跨性別人士外,也有一些不服於原生性別、或二元性別框架底下的人,無法落入或歸類於任何一種性別身份之內,又不喜歡被定義及標簽,或喜歡遊走於兩性之間,不能被跨性別這個詞語所形容的,一般被稱為性別酷兒。

 

24.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是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一本指導手冊,在美國及其他國家最常被使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目前最新版本是2000年的第四版修訂版,預計第五版會到2013年才會發表。

雖然這本手冊受到心理學家與精神病學家的廣泛接受,但是當中的精神疾病列表卻備受爭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手冊第二版(簡稱為DSM-II)中將同性戀列為精神疾病的一種,這個條目在1973年由APA美國心理協會投票通過予以移除。

 

25. Harry Benjamin

班傑明可以算是首個對變性欲者進行有系統研究及定義的醫生,從1948年開始接觸第一個案例,至1966年發表「The Transsexual Phenomenon」變性欲現象一書,都主張通過變性手術,以減輕因性別焦慮而受痛苦的病人。1977年成立「Harry Benjamin International Gender Dysphoria Association」班傑明國際性別焦慮協會,主導及推廣對變性人士的醫療護理。

 

26. 性別認同障礙護理指引 (Standards of Care For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s)

此護理指引從1979年第一版開始,一直是由班傑明國際性別焦慮協會所制訂及出版,直至2001年更新至第六版。但由於一直是以精神學的角度出發,以至內容方面都未能符合及完全照顧欲變性人士的需要。

及至2011年尾,由世界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 (WPATH) 經眾多專家及研究人員努力底下,第七版本終於作出了重大及眾多的改變,由第六版的23頁增加至現時的120頁詳盡的指引,亦將名字更改為「變性、跨性別及性別不一致人士健康護理指引」Standards of Care for the Health of Transsexual, Transgender,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People,充份反映該指引之適切性及去除病理意味。

 

結語

人類在地球上活了數千年的文明,科學一日千里,本以為對大部份的事物都經已有一定的理解。事實上,在不斷求真求變、不斷發問的人類本性底下,我們每天總會發現一些新的事物、新的知識與見解。從前人類以為地球是平的,也確信不疑,但有一天迷底被揭開,我們才恍然大悟。

性別在男女二分的界線底下,原來擁有無窮的變化與可能性,只是在某些人的定義下,被約化為單一的概念,而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了,很可能當初企圖定義「男和女」這兩個字的人,萬不料後人會這樣理解其意思。在我們一般生活圈子當中,好多時會出現有定義自己是100%的男生或女生,想問,他們旁邊的其他人,又會是在他所理解中的百分之幾呢?

日光之下,我們以為並無新事,誰知雨過天清以後,會乍現彩虹。今日科學的重新整理與發現,展示出一幅多元而美麗的性別圖畫,就好像毛蟲蛻變後,化為彩蝶翩翩。

 

- 參考書籍(References):

Lev, A. I. (2004). Transgender emergence: therapeutic guidelines for working with gender-variant people and their families. New York: The Haworth Clinical Practice Press.

 

- 參考網頁 (Reference Websit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美國心理學會)

http://www.apa.org/helpcenter/sexual-orientation.aspx

 

和諧不是一百個人說同一番話

和諧是一百個人

有一百句不同的一番話之餘

而又互相尊重

(引自香港無線電視劇集《天與地》2011)

 

作者:Joanne Leung

資料搜集:Eleanor Cheung

校對:Garry Kan、Lucetta Kam

 

本活動計劃由平等機會(性傾向)資助計劃資助

本刊物的內容只代表本機構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立場。

 

(只供參考)

[Referral Letter for PWH Gender Clinic Sample] 威爾斯醫院性別認同診所排期轉介信樣本

Dear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Clinic,

Re: [Name of the patien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HKID#]

We are referring the above named patient to your expertise, as we believe they are suffering from Gender Dysphoria [or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and for placing them in your care.

Regards,

 

[Referral Letter for PWH GID Clinic Sample1] 威爾斯醫院性別認同診所排期轉介信樣本

Dear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Clinic,

Re: [Name of the patien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HKID#]

We are referring the above named patient to your expertise, as we believe they are suffering from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and for placing them in your care.

Regards,

 


[Real Life Experience Letter Sample 1] 真實生活體驗信樣本

To: Whom it may concern

Dear Sir/Madam,

Re: [Name of the patien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HKID#]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the above named suffered from [Female-to-Male/Male-to-Female] transsexualism and gender dysphoria. [She/He] is now undergoing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including real-life experience. Please kindly facilitate [her/his] use of [male/female] toilet.

Thank you!

 


[Real Life Experience Letter Sample 2] 真實生活體驗信樣本

To: Whom it may concern

Dear Sir/Madam,

Re: [Name of the patien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HKID#]

Previously known as: [previous name on HKID]

This person is under my care for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Male to Female/Female to Male] Transsexualism. [She/He] is now living exclusively in [female/male] role.

 


[Change of name and gender Letter Sample (not currently available HK)] 外國駕駛執照更改名字及性別(香港暫不適用)

To: Whom it may concern

Dear Sir/Madam,

Re: [Name of the patien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HKID#]

[Name of the patient] is suspected having gender dysphoria, undergoing assessment in [name of the clinic]. [Name of the patient] is on real life experience as a [female/male] role and intends to continue doing this permanently. [She/He] has changed her name legally.

I would support her application for a new driver’s licence in her female name, with her gender code changed to female.

Thank you!

 


[SRS Referral Letter Sample] 性別重建手術轉介信

To: Dr. xxx, Dept of Surgery, Routonjee Hospital/Prince of Wales Hospital

Dear Dr. xxx,

Re: [Name of the patien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HKID#]

I am writing to refer the above named for sexual reassignment surgery.

The above named started receiving psychiatric assessment in the psychiatric clinic of [name of hospital] since [year]. [He/She] diagnosed to have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and he is now undergoing real life experience for [number of years] years. [He/She] coped well in both social and work aspect and he/she has no other psychiatric co-morbiditiy. [He/She] was also assessed by clinical psychologist on [date] and commented to have adequate coping and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for the coming procedures. He/She is now on own source of hormonal treatment for more than [number of years] years also.

Please kindly offer an appointment for assessment of sexual reassignment surgery.

 


[Hormonal Therapy Referral Letter (FtM) Sample] 賀爾蒙治療轉介信(女跨男)

To: Department of Medicine (Endocrine)

Dear Consultant in-charge,

Re: [Name of the patien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HKID#] Reason for referral: Hormonal therapy

Thank you for seeing the above-named patient.

She has been diagnosed with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and does not suffer from any mood disorder, psychosis or there psychiatric illness.

She requests to receive testosterone injections in order to have a more male appearance. She would also like to receive injections to stop her menstruation (pending assessment by O&G for hysterectomy / sapling-oophorectomy).

She is fit for consent.

Please see her and offer her your expert assessment.

 


[SRS/Hormonal Therapy Referral Letter (FtM) Sample] 手術/賀爾蒙治療轉介信(女跨男)

Dear Sir/Madam,

Re: [Name of the patien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HKID#]

I assessed the above-named patient on [date].

She has been diagnosed with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She does not suffer from any mood disorder, psychosis or other psychiatric illness.

She has been referred to the falling clinics at [hospital]:

- Endocrine (for consideration of testosterone injections)

- Gynaecology (for consideration of hysterectomy/salpingo-oophorectomy)

- Surgery (breast clinic) (for consideration of breast reduction)

 

 

跨性別同盟手冊

 A Handbook for Trans Ally

 

自序

「是非男女」系列就像是我的孩子,每次生產時都讓我痛不欲生。懷胎十月孕育著我對每一冊內容的期許,期待著寶寶的出生,會帶來許多人的祝福。亦因為任性,第一個寶寶在沒有父親血脈的繼承下,誕生成為一本簡單通俗的重要參考文獻,為華文世界帶來一本一般人能夠看得明白的跨性別資訊手冊。

既然闖出了一片天地,亦沒有看到有後來者,就希望能夠延續一開始時的方向,寫出一系列針對社會大眾的跨性別手冊,亦希望能夠籌募得到資金,將暫時三本的中文手冊翻譯成為英文版本,讓西方國家一方面能夠通過這個系列的手冊了解香港跨性別族群狀況,亦能補足國際上於這方面的資訊不足。

感謝一直以來支持跨性別資源中心的基金會、企業及個人,特別是一直以來支持此手冊出版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及其同事、Astraea正義女神基金會、Goldman Sachs、ANZ、Fresh Field及Mr. Peter Siembab。感謝社會上很多很有心無論認不認識我但一直支持我工作的人士,我身邊無數的朋友,我的家人和親戚!我的中學同學及我的親戚實在太可愛!您們的不離不棄讓我能夠支撐到今天!我在同志運動的戰友們也真的在有聲無聲中推了我一把,沒有大家,我沒可能走到今天!感謝Mandy Lee經常照顧我的肚子及聽我哭訴!感謝我的隊友Jamie及新加入的老朋友Charissa願意陪我傻和陪我夢想!也感謝民主黨內很多黨友的鼓勵及支持,容讓我成為一個政治素人,容讓我夢想以政治改變社會,讓更多人活得更好!多謝卿姐邀請我加入民主黨,縱然路不好走,但我絕不後悔!

 

梁詠恩 Joanne Leung

2016年生日後兩天寫於家中

 

P.S. 今天收到一位跨性別朋友離世的通知,願以此書記念過往身邊分別離開我們的幾位友人,亦希望此手冊,能夠讓更多的跨性別朋友,在以後的日子裡活得更好!誠心所願!

 

引言

誰為男女定分界?是上帝嗎?是人類的生殖器官嗎?到底什麼是男?什麼是女?

一般人認為男女有別,不容越界。但事實是我們在一般生活、社交、文化、宗教及情感等互動中所認知及理解的所謂「性別」,均與人類的生殖器官無關。

跨性別(Transgender)是近代才發展出來的概念,隨著越來越多跨性別個體的現身及主流媒體的報導,大眾已比較認識及接受這個身份。2016年2月上映的電影「丹麥女孩」轟動世界,獲多項奧斯卡提名,艾莉西亞維坎德(Alicia Vikander)更憑該劇獲頒最佳女配角獎項。事實上,遠古社會對性別及性愛的理解並不如現在一樣。但我們只能夠從零碎的歷史痕跡中想像人類過往對世界事物的理解。今天,跨性別者就像是重生一樣,經歷了對性別身份的否定及掙扎,勇敢地活出一個真實的自己。社會又能否透過TA們的故事,尋回一個失落已久,人類對性別理解的原始藍圖。

 

導讀

本手冊是跨性別資源中心出版的「是非男女」系列之第三本,第一冊「跨性別本土閱讀手冊」講述香港跨性別群體的發展歷史、現況及基本概念。第二冊「跨性別家長手冊」圍繞家長與跨性別子女的相處及關係。而本冊主要闡述社會如何接納及平等對待跨性別人士,活出更和諧有愛的社會氛圍。

本手冊不會大量重複上兩冊的內容,建議讀者先從第一冊開始閱讀,雖然第二冊主題為孩子與家長的關係,但非常適合一般大眾了解跨性別人士怎樣面對家庭壓力及成長所遇到的種種困難與感受。所有手冊均可於本中心網站下載,如需要書籍作傳閱或收藏,可聯絡本中心免費索取。願此手冊能夠令社會人士更明白跨性別群體的處境,在改善TA們的生活狀況及減輕TA們所承受的壓力的同時,也讓社會人士與這個隱蔽但為數不少的群體接觸時避免不必要的誤解與衝突。

 

怎樣能成為跨性別同盟

感謝您願意成為跨性別的盟友(Trans Ally),作為支持者不是要完全理解、明白或認同什麼是跨性別,最重要的是接納與包容與你不一樣的人,認同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特的、尊貴的,在社會上有與生俱來的權利與義務,不應因為不同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而受到不平等的對待或歧視!

 

跨性別是什麼?

跨性別(Transgender)英文簡寫為TG,基本的定義是任何人不接納或不認同自己的原生性別(出生時的性別),或不認同社會賦予TA的性別規範,均是跨性別人士。TA的狀況可以呈現或表達於其對自身性別的心理認同、對身體的期望、社會性別身份、家庭角色、性行為模式、性別氣質表達及衣著等等。但不是每一個符合以上定義的人也認同自己是跨性別人士,我們需尊重個人的身份認同, 不可隨意將標籤加諸別人身上。一般估計人口中每300-500人就有一位跨性別人士。

Transgender這個英文字是美國的維吉妮亞·普林斯(Virginia Prince)在1970年代創造的,與Transsexual(變性者)這個名詞作對照,指出那些並不希望進行手術「改變生理性別(Sex)」及/或那些認為他們是處於兩個社會性別(Gender)中間的人。隨著社會對跨性別群體的理解及群體的演化,跨性別這個名詞更進一步發展成社會上對性別理解的一個運動方向。

跨性別群體中的個體會因著其不同程度的困擾、掙扎、需要、取向、條件及環境因素,選擇自己的定位與身份,一般較為人熟悉的是「變性欲者」及「易服者」。前者被一般大眾稱為「變性人」或「換性人」,英文是"Transsexual",簡稱TS,正確定義應為有強烈及持續改變性別欲望的人士,所以並不一定是指完成了性別重置手術的人士。坊間常以「人妖」一詞稱呼變性人,應注意「人妖」這個名詞帶有貶義,應避免引用在跨性別或變性人身上。再者「人妖」多指泰國從事舞台表演的變性藝人,其獨特之處在於外貌非常女性化,但仍保有男性之生殖器官。

「易服者」通常是指完全沒有或沒有強烈改變性別慾望的男性,會部份時間或全時間穿著女裝。反之女性有類似情況一般不會被定義為易服,因社會普遍接受女性穿著男裝或中性打扮。有不少市民會將這種身份說成「易服癖」,但這個詞語帶有病態意味,不應用於跨性別人士身上。易服者的「易服」是基於需要,而不是癖好。據了解,易服人士對易服的需要各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因為扮演男人壓力太大,易服是一種抒壓方法;有的是因為美感;有的是性別上的認同;有的是對社會性別二元的一個挑戰,可謂各適其式。

跨性別人士可以是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泛性戀、無性戀,甚至是不作定義或不知道。跨性別人士面對的是自身的「性別認同」,而異性戀、同性戀等面對的是愛慾對象的性別,稱之為「性傾向」。性別認同與性傾向的身份關係,在此我們會以「性/別身份」這個名詞代表。我們也會以「同志」代表跨性別和同性戀等擁有不同性/別身份的人士。

 

跨性別與同志群體

跨性別與同性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群體狀況及特質亦多有不同。跨性別是指一個人在其自身性別上的認同與社會上大多數人不一樣。而同性戀、雙性戀、泛性戀及無性戀等的身份是指該人在性與愛方面,其對象是何種性別。雖然兩個概念指的是不同特性,但在同志群體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特性、身份常會交叉存在。畢竟人性都是立體及多樣化的,跨性別與同性戀的身份可以並存。況且這兩個身份定義也沒有一刀切地完全分割,同性戀和異性戀,跨性戀和非跨性別中間都存在著一定的模糊性,就好像光譜中的不同部分,而不是0和1的分別。

「同志」一詞於80年代在香港出現,原意指同性戀者,及後發展成為一個對 LGBT 以至 I 身份的總稱,也普遍於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人社會中被使用。早於西方及華人社會仍未普遍認識跨性別這個身份的年代,一般生理男性喜歡男性都被視為男同性戀者。就算是後期跨性別這個身份比較被認知後,部份喜歡男性的跨性別者仍然活躍於男同志圈內,或對外以男同性戀者的身份生活,因這樣比較容易找對象及發展關系。直到近年(西方世界要比香港發展早至少二十年)跨性別群體越來越成熟,人們及群體內對其身份的認同比較明顯,跨性別這個身份才變得比較清晰及突出。

跨性別群體在不同國家與文化下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差別,有些國家的跨性別群體相對於整個同志群體來說比較壯大及主導,但觀乎華人社會中,跨性別群體都是比較隱蔽,及多數由其他同志群體帶動發展。

 

出櫃 (Come Out)

出櫃(Come Out)的意思,在同志群體當中指向某些人公開自己的性/別身份。出櫃對同志來說很多時都是一個不得已的行動,是擔心及冒險的。

出櫃的主要面向有以下幾種:

  1. 向朋友出櫃:作為同志,所遇到的壓力不小,同志身邊亦未必有同志朋友支援。當同志還在性/別疑惑及仍在探索時,未進入群體當中、未找到相關的服務機構支援時,TA很需要朋友聆聽TA的想法,TA通常會找較為可信的,或者與TA沒有太大關連的朋友傾訴心事。
  2. 向家人出櫃:有小部份同志因其性/別身份,可能會跟家人關係較為疏離甚至不和。但家人始終是家人,亦有很多同志跟家人關係都如一般人親密,隱瞞其性/別身份對於TA們來說會很難受,最終希望家人能夠知道及接納。家人的接納對同志有極大的影響,能夠讓其積極面對人生的起跌及感受。傳統家庭也會對子女的婚姻關係有期望,經常是當事人的壓力來源。所以同志很多時候都希望能夠跟家人出櫃。(關於家人關係,請參閱「是非男女」第二冊之「跨性別家長手冊」)
  3. 向同事或公司出櫃:同志如能夠正面對待及肯定其性/別身份,並相信公司及同事抱持接納的態度,才會勇於向同事出櫃。相反,在沒有一個安全的空間,一般同志都不太願意冒險,賠上自己的事業及晉升機會。
  4. 向教會出櫃:很多同志其實都隱藏在教會中。同志也有如一般人一樣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有的是因父母關系,從小在教會環境裡長大,有些因不同原因進入教會群體。無論怎樣,除非教會在同志議題上沒有歧視,否則同志信徒很可能因教會的教義而選擇離開或跟教會出櫃。不幸的是,有些教會會因此而強迫其改變,又或者要求TA不可告訴其他教會內的信徒,而讓TA們一心追隨信仰的熱誠受到傷害。
  5. 向公眾出櫃:向公眾出櫃或稱全公開指不介意任何人知道其性/別身份,而並非指在公眾途徑如媒體上公開自己的身份。通常願意公開出櫃的同志,都非常接納自己的身份,亦有能力及準備面對一切的攻擊和挑戰,有非常正能量的思想。公開出櫃也是一種很有力的倡議及運動工具,但一般當事人需要對社群有很深的理解,豐富的論述基礎及面對公眾時的演說能力及感染力。若說話含糊,邏輯及思路不清,很容易變成為群體內外的攻擊對象。
  6. 被出櫃:意思是在當事人未有準備下,由其他人公開了TA的身份。

 

香港跨性別法律權益及倡導時間軸

* 由於資料不全,以下時間軸只顯示我們暫時能夠搜集到的內容

  1. 1985年香港進行首宗變性手術。
  2. 1986年瑪麗醫院成立性別認同小組,由吳敏倫帶領向全港欲接受性別重建手術的人士提供一站式評估服務。成員包括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內分泌科醫生、婦科醫生、泌尿科醫生、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遺傳學醫生、矯形外科醫生及律師等。
  3. 1988年袁維昌醫生開始在香港提供性別重置手術。
  4. 1998年博益出版由葉家明及李佩恩著作的《變性邊緣人》。
  5. 2000年寬頻上網逐漸普及,易裝者(crossdresser)群體開始在網上聚集起來。
  6. 2000年前後有幾位於香港接受變性手術的人士,由醫生穿針引線下,組成了聯絡小組(TEAM的前身)。
  7. 2002年首個具規模的易裝者論壇 「hkcdfamily」出現。
  8. 2003年6月電台節目主持人洪朝豐推出新書《繾綣男女》,當中訪問了十位分別有變性慾、已經變性及喜歡穿女性服飾的變裝男性。
  9. 2003年群體內開始使用Transgender「跨性別」這個名詞,當時有部份變性欲者會以跨性別來與易裝者區分。
  10. 2003年跨性別群體及學者成功向入境處爭取刪除身份證明文件上更改性別的記號。
  11. 2004年變性人的聯繫小組,註冊成為非牟利團體「跨性別平等與接納行動」 Transgender Equality and Acceptance Movement (TEAM)。
  12. 2004年在群體開始討論就變性人婚權向政府提出司法覆核,但一直未能覓得訴訟人。
  13. 2005年隨著吳敏倫醫生退休,當時唯一提供性別重建手術評估的瑪麗醫院性診所宣布結束服務。
  14. 2008年「跨性別資源中心」Transgender Resource Center (TGR) 成立。
  15. 2008年W小姐就變性人婚姻權入稟法院,向政府提出司法覆核。
  16. 2009年W小姐案件開審,藉著社會的廣泛討論,「跨性別資源中心」主席Joanne開始在媒體上大量曝光,以第一身講述跨性別女同志基督徒的故事。跨性別資源中心亦開始發展不同的群體服務、公眾教育及倡議性工作。
  17. 2010年W案件初審敗訴。
  18. 2011年W案件上訴敗訴。
  19. 2011年 跨性別資源中心出版「是非男女:本土跨性別閱讀手冊」。
  20. 2012年4月入境處收緊變性人更改身份證性別的要求,申請人必須已完成強制絕育及重建生殖器。
  21. 2013年5月W小姐案件於終審法院勝訴,法院於7月頒令,給予政府一年時限修改法例讓變性人享有更改性別後的婚姻權利,及促請政府制定全面的「性別承認法」,並以英國相關法律為參考藍本。
  22. 2013年6月政府成立「消除歧視性小眾諮詢小組」,當中成員包括Joanne、小曹、陳志全議員等各同志代表。
  23. 2013年「爭取性傾向歧視條例陣線」及「香港性少眾聯盟」 Hong Kong Queer Alliance (HKQA) 成立,針對歧視法加入性傾向及性別認同保障,跨性別資源中心為HKQA聯盟其中一員。
  24. 2013年跨性別資源中心、其他同志團體及關注的法律人權組織紛紛舉辦不同的研究會及進行遊說及倡議工作,準備面對政府提出的法例修訂。跨性別資源中心與同志團體取得共識,共同爭取變性人獲取新法律身份時免除手術的要求,及認同變性人婚姻為異性戀婚姻,並不是同志婚姻的踏板。
  25. 2014年1月平等機會委員會展開「有關立法禁止性傾向、性別認同及雙性人身份歧視的可行性研究」。
  26. 2014年2月政府向立法會提交婚姻修訂草案,並成立政府內部高層的「跨部門工作小組」,研究「性別承認法」的可行性。但政府提出的修訂草案只作低度諮詢,香港唯一提供變性手術的袁維昌醫生是專家意見的唯一提供者。草案內容粗疏,以致支持及反對變性人權利的人士及團體均強烈反對,引起香港社會對跨性別群體的的第二次廣泛討論及輿論報導。
  27. 2014年2月跨性別資源中心、粉紅同盟及大愛同盟組成策略陣線,於立法會婚姻修訂草案公聽會上表達意見,同場亦有不少反同人士、同志團體及其他三位跨性別人士發言。可惜當時其他跨性別人士提出之意見偏向支持變性手術是必要條件。及後歌手何韻詩與Joanne成為媒體報導焦點。當時最早在香港提供性別重建手術評估的吳敏倫醫生及施行手術的袁維昌醫生,就婚姻修訂亦在立法會內激辦,前者反對性別轉換必須施行手術的條件,後者堅持須要性器官重建及違反聯合國及國際組織一直倡議禁止的強制絕育手術。
  28. 2014年3月TGR及TEAM獲「世界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發信支持,向政府表明對跨性別人士權益的立場。
  29. 2014年3月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委託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顧問)進行一項「探討性小眾在香港有否遭受歧視」的研究。
  30. 2014年3月及10月Joanne及粉紅同盟成員到日內瓦聯合國向CEDAW委員以口頭陳述香港跨性別被壓迫的狀況。
  31. 2014年期間,跨性別資源中心與粉紅同盟聯合開始對游離派議員的遊說工作,及會見了提出婚姻修訂草案的保安局高層官員,希望能令政府不向建制派議員施壓通過草案。
  32. 2014年7月,由於政府未能在終審庭給予的一年限期內通過修訂草案,遂發公告確認所有與W小姐有相同情況的變性人,即已完成政府規定整套變性手術,無論是男變女或女變男,均可根據更改後的性別與異性在香港註冊結婚。
  33. 2014年10月立法會對婚姻修訂草案進行二讀,因大多數議員反對而未獲通過。
  34. 2015年 W小姐代表律師正準備為未做變性手術的女跨男Q先生進行司法覆核。
  35. 2015年 跨性別資源中心出版「是非男女:跨性別家長手冊」。
  36. 2015年12月31日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發表了歷時2年多的工作報告,提出多項保障性少眾免受歧視的建議,唯未有對立法諮詢訂出確實時間表。
  37. 2016年1月26日平等機會委員會公布「立法禁止性傾向、性別認同及雙性人身份歧視的研究」的結果。

 

跨友(守護天使)

跨友的概念是由「跨性別資源中心」率先提倡,指跨性別人士的朋友或盟友。跨性別人士在成長中每每因為傳統的道德及倫理價值觀,受到來自於自身和外界很多不同大小的壓迫與歧視。漸漸形成對別人的不信任或防衛,不相信世界上會有人接受及明白TA們的認同,以至在生活上每個層面都可能會遇上不同程度的困難。跨友的概念是讓社會上更多人能夠明白跨性別的概念,明白這個群體中的特性及TA們每天在生活中的難處,作為TA們的支持者及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讓其他人更明白這個群體,從而消除不必要的傷害及歧視,讓跨性別者能夠更有自信解開自我身份認同的迷思,選擇一條最合適自己的路。若身邊有跨性別者的朋友,作為跨友,最重要的是陪伴與聆聽,跨性別者身邊可能沒有太多能夠坦然相處的朋友,一位信任得過的跨友絕對是TA們身邊的守護天使!

無論你身邊有沒有跨性別或同性戀者,或者不知道有沒有這類人士,你都可以根據一些簡單原則,作為你日常的性/別敏感生活態度。過去你沒法知道身邊到底有沒有TA們的存在,更何況跨性別及同性戀很多時候根本就沒法從其外表或打扮分別出來。沒有可信任的環境,這一群人都未必願意公開其性/別身份;有沒有這樣的空間,就全靠你們。

 

「宜」

  • 耐心聆聽TA的故事,持開放態度準備挑戰自己的性別認知及虛心學習。 
  • 主動問當事人希望怎樣被稱呼。 
  • 說一些鼓勵的說話,如:「無論你是什麼性別,都是我的好朋友」、「公司要求的是一個人的工作能力,而非TA是什麼性別」… 
  • 與當事人溝通中,對社會上已公開同志身份的公眾人士多作正面評價。 
  • 將同志友善的刊物、標誌等放在當眼地方表示對性/別友善。
  • 友善地向身邊朋友宣揚反歧視訊息,多了解人權意識及同志平權的意義。改變是來自愛和分享,不需要強迫與責難。

 

「忌」

  • 不應判斷或討論別人的性/別身份,到底是不是同志。 
  • 若某人告訴你TA的性/別身份,請尊重TA對自己的理解,切勿批評或予以否定。 
  • 若你知道某人的性/別身份,除非得到當事人的允許,否則請不要隨便告訴他人,乃至是其家人。 
  • 若TA對自己性/別身份感覺模糊,切勿要求或幫助TA作選擇,性/別身份可以是流動的,對某些人來說是有可能隨時間、環境或情緒等條件而變動。性/別身份也可以是不肯定或不被定義。 
  • 不應經常或過份強調性別的二分及一般對性別的刻版印象,如「男人就要堅強」、「女人要似返個女人」等。 
  • 縱然想表達接納或友善態度,應盡量避免經常提及當事人的性/別身份,除非TA主動提及,應如看待一般人般看待TA。 
  • 如未清楚對方情況,應避免隨便對別人以性/別話題開玩笑,及留意別人反應,對性/別有適當的敏感度。 
  • 縱然社會一般認為加上如「先生」、「小姐」等稱謂是一種禮貌,但對待同志,應先了解當事人是否喜歡。 
  • 不要假設在戀愛或婚姻關係中的另一半一定是異性,對話如:「你女朋友做什麼工作」也可能會令場面尷尬。可多嘗試用「伴侶」、「Partner」、「另一半」來取代。 
  • 不應以為對方是同性,就可以有任何肢體接觸。相反地,不應以為對方認同的性別與你一樣,就可以沒有顧忌。 
  • 不應隨便問當事人以前的名字、或要求看以前的照片,除非你知道對方不會介意。有部份跨性別者對自己過去的性/別身份對非常介意,甚或厭惡,不小心提及可能會對TA造成傷害。 
  • 不應隨便詢問當事人的性別或性器官狀況,更不應評頭品足。 
  • 跨性別者對自身的打造與性別表達的理解因人而異,於性別之探索及轉變歷程亦不盡相同,不應預設認為跨性別者就應達到怎麼樣的一個標準,或應看起來要像另一個性別,也不應強迫其改變設合社會標準。

 

跨粉

「跨粉」就是跨性別粉絲(Fan)的意思,就是對跨性別者有傾慕,或是會愛上TA們的人。任何人在情感或性的吸引上,對跨性別者、或性別表達模糊的人,有持續的情感聯繫,比如莫明的欣賞、愛慕、迷戀或衝動等,都可視為跨粉。此等情感狀況可以是比較平淡的,又或是有強烈吸引的。跨粉當中有定義自己為異性戀或同性戀,但也有不少為雙性戀或泛性戀。

跨粉確確實實存在著我們身邊,只因為過往跨性別群體處於比較隱藏的狀態,想愛及追尋TA們變成了不可能的任務。看不到跨性別人士的存在,也讓跨粉潛藏的愛慾沒法被揭示出來。其實,在西方社會裡有類似的身份定義,如Trans Admirer、Trans Chaser、Tranny Chaser及Trans Fan等。但這一類定義都非常狹隘,指的是認同為異性戀的男性,沉迷戀慕稱為Shemale或Ladyboy的跨性別者,亦即仍保持陽具功能性,但外貌包括胸脯都非常女性化的跨性別人士,香港一般稱之為人妖。到現時為止還未有比較正面的中文翻譯,但近年於中港台地區,有較為活躍的這類性工作者,會正面地自稱為人妖。一般於跨性別社群內,較不喜歡將這類身份定義為同類,因其不希望別人會將色情、性工作、及帶有陽具等的標籤跟自己的身份拉上關系。

跨粉這個身份是由本機構主席梁詠恩、深圳夕顏文化傳播中心的小林、及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林純德先生於2015年4月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希望能夠提倡一個更正面及兼容的定義,在跨性別這個非二元的性/別身份越來越被看見的同時,令全人類在情慾探索的路途上,開拓一個更寬闊的空間,讓愛與被愛的個體在茫茫人海中能夠相遇。

 

跨粉的論述文章可於本機構網站上下載:

 

遇到歧視時的應對方法

無論在公共場合,或者是私人空間,當遇見陌生或認識的人士被歧視或欺凌時,都應該予以協助,特別是因為性傾向及性別認同上被侮辱,TA們更需要別人的幫忙。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及建議,給大家參考:

  • 除非在緊急或危險狀況下,並不需要惡言相向,也不必跟歧視者理論。如有需要,可喝令對方停止,再報警求助。但要小心當事人會否介意警方介入,甚至有否媒體到場,令當事人的身份曝光。
  • 一般情況下,可走到雙方中間,然後以肯定及友善的態度告訴歧視者不應這樣做及立刻停止其行為。
  • 因當事人的身份,通常都不希望將事情鬧大,所以我們務求讓歧視者盡快離去,然後才慰問當事人,及看看有沒有其他需要。
  • 如歧視者與當事人是認識或有工作等的關係,應多給予關懷及支持,有需要可轉介至本中心或其他機構跟進協助。
  • 如是在公共場合遇上陌生的當事人,我們並不建議您與TA交換通訊資料,除非您是社工或輔導人員,或者您對當事人有一定的了解及信任。
  • 行事時要顧及自己和TA人的人身安全,先觀察當時環境有沒有其他途人能夠協助,歧視者的態度、人數、情緒、力量等的客觀條件,評估過後才作出適當行動。
  • 如遇歧視者比較凶惡,可裝作附近途人是認識的,或詢問其他人歧視者的行為對不對,或叫旁邊的人代為報警。
  • 行事前可先開手機錄影模式,記錄現場情況以備不時之需。如忘記先開錄影,也可裝說已經錄影,以作阻嚇之用。如有一人以上,應邀朋友錄影,然後自己上前處理,錄影者可離遠一點點,但也要讓歧視者知道有人作記錄,令對方知難而退。

 

以下是一些給大家參考的說話,主要是向著歧視者說的:

  • 「請問發生左咩事呢?」
  • 「我唔知道你地係咪識既,不過我覺得你以佢既XXX黎當眾侮辱佢係唔啱既!呢D係佢既個人取向,並唔影響你架!」
  • 「我係異性戀既,不過我並唔認同你既做法,請你即刻停止!」
  • 「我唔識佢,但係請您唔好再侮辱佢,每個人都有尊嚴既,佢既取向唔應該比您欺侮!」
  • 「唔該即刻停止,如果唔係我會報警!」

 

向著當事人說:

  • 「洗唔洗幫您報警呀?」
  • 「唔需要理佢,我地走…」
  • 「發生咩事呀?班朋友等緊您呀!我地走啦!」

 

若當時是在店舖或服務使用上,情況又不至於太惡劣,只是有點麻煩或態度不好等的對待,又或者當事人被質疑是男是女時,可以這樣協助:

  • 「您見佢咁梗係女/男啦!重要問?」
  • 「買野啫,男同女都係咁買架啦!快D做生意啦!」
  • 「有錢比您賺都要問咁多野?」
  • 「佢要果件我都想試喎,可唔可以攞埋比我呀?」
  • 「(對當事人講)小姐/先生(以TA的性別表達為準)您著得幾好睇喎!(對服務者講)您話係唔係呀?」

 

以上的方法,是讓店舖或商店的經營者看到,其他人都不覺得有問題,而將事情淡化。這樣通常可以化解尷尬情況,亦沒有必要證實當事人是否跨性別或同性戀者,當TA或自己離去時,亦毋須多加解釋,微笑一下便可以了!

 

跨性別者去洗手間的問題

跨性別者不論有否完成性別重置手術,有個別都會部份時候或全時間以相反的性別生活,上洗手間都是TA們必須處理及面對的困難。部份外表已經非常自信及沒有人能夠分別出來的跨性別者,雖然有可能仍未更換身份證上的性別,但一般都沒有太大問題。但一些可能是初作生活體驗、未進入賀爾蒙療程、未有很大自信等的TA會在洗手間問題上遇上難題。須知真實生活體驗對道跨性別者來說都是必須的、難得的過程。TA們以相反性別表達時,都過著平常人一般的生活,吃、喝、如廁都是必須的。當TA們以其認同性別生活時,應該以當時的性別去選擇合適性別的洗手間設施。反過來,如果TA們以相反性別表達時,卻以原來的性別如廁,問題必然更大,也會引來其他設施使用者不必要的恐慌。

當然,我們明白到女性會有所擔心,但我們真正要擔心的,應該是有沒有人在洗手間內作非法或危害TA人的行為,而並非到底是不是一位似乎是男性的人進入女洗手間。所以當我們遇到有關情況時,需觀察那人有否不軌企圖,還是只是簡單的使用洗手間,如是後者,便不用大驚小怪,報警或通知管理員。其實,有很多跨性別者外出時,都會盡量忍耐,少喝水,又或者找有殘疾人士洗手間的地方活動,避免影響其他人或遇上問題。

跨性別資源中心一直倡議設立更多無性別洗手間設施,不單適合不同人士使用,如如殘疾人士、帶小朋友的父母、性別氣質比較模糊的使用者,同時舒緩男女廁格比例失衡的問題,更可以增加殘疾人士洗手間的使用率。有女士會擔心安全及衛生問題,事實上人流比較多及有男性可以出入的洗手間,必然比女廁安全。而衛生問題並非只源於男性使用,我們應該從教育及設施設計方面下功夫,讓更多人能夠受惠。現時在不少國家,包括中國大陸、歐美、日本等地,已在不同私人及公共空間實踐無性別洗手間達二十多年以上,特別是在院校方面,而本地亦有某些場所及餐廳設有此類洗手間。我們的建議並非全面取替男、女廁,或強迫改建現時設施,只希望社會能夠多作討論,以及在新的建築裡考慮及實踐這個理念。

 

願景與責任

我們的願景,並不是要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必然接受跨性別或是同性戀。社會需要接受的,是每一個人的不一樣!每一個人都可以以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去展示與表達,不同的個性、特質、樣貌、體態、愛好、取態、信仰、性傾向及性別認同,造就了一個多元而美麗的世界。世界從來都不是單一的,人類也從來不是!多樣化帶來不一樣的啟示與進步,最重要的原則是互相看見、接受彼此的差異、尊重和關愛!

人類的責任並非單單做到以上的原則,而是要在生活裡實踐一個更和諧公義的世界。願宣揚愛與包容,幫助弱勢群體發聲,追尋別人的公義,以自己的行為與生命作見證,都能成為我們每天的使命!

將來,我們亦希望反歧視法及性別承認法能夠起到更大的教育及保障作用,讓每一個人在不同範疇下,也能夠自由地在不影響別人下活出自己真的一面。

 

不同領域狀況

校園

在校園裡,一般會遇到對跨性別及同性戀者的歧視與欺凌,會有以下層次:

  • 同學之間
  • 老師對學生
  • 學生對老師
  • 家長對老師
  • 學校社工對學生
  • 學校信仰對學生/老師
  • 學校規則對學生/老師

 

被歧視的對象以學生為主,偶爾亦有老師遭受歧視。先說同學之間的歧視與欺凌,一般學校也會偶然出現同學之間的欺凌情況,男校比較嚴重。有些時候同學只是調皮、貪玩,或是要表現自己的男子氣概而欺負比較軟弱的男同學。至於女校,似乎大家都習慣女同學之間表現得比較親暱,甚至有同性性傾向。而性別表達上較為中性或男性化的女同學反而大受歡迎,成為眾同學的偶像,所以歧視情況不常見,反而需要留意感情及學業問題。

同學和老師都應該正面教育同學關於歧視(Discrimination)、尊重(Respect)、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與及性別表達(Gender Expression)的原則,以下會以DRSOGIE簡稱這幾個概念。學校裡的老師及同學,作為跨性別同盟的角色更為重要。當同學看到別的同學作出欺凌行為,可以當面友善地指出這類行為並非強者或大丈夫所為,邀請其他同學與其成為好朋友,讓TA得到保護。也可告訴適合的老師或社工處理。有些時候老師會擔心學校的取態及同學的感受而盡量不提SOGIE。其實愈不提,同學就愈不可能理解不可以歧視或以這個話題開玩笑的原因。所以我們應該小心指出性別氣質與性傾向及性別認同並不完全對等,同學亦需尊重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及傾向,盡量避免直接指出同學是什麼身份,也要讓校方明白這並非鼓吹跨性別或同性戀,而是教育同學反歧視與欺凌行為。若個別學校社工有歧視或不接納情況,應提醒TA應遵守社工的專業操守,若不合適應將同學轉介至適當的社工跟進。

我們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用很多方法將焦點轉到DRSOGIE上,但並不建議以說謊來表達別人或自己的清白。當然這是每一個人的自由選擇,我們需要考慮的,是長久在這些擔驚受怕的壓力底下,會影響工作表現及個人情緒。不如想辦法改善環境,及讓所有人都活得更加快樂,在有限制的情況下,找尋自己的一片空間與出路。

若老師被學生取笑,可以大方地以這個作為對DRSOGIE概念的教育機會,而不需刻意說出TA或是自己的性/別身份。若學生能夠理解及明白老師的教導,TA回家後便會成為老師的教育使者,不需要直接由自己處理家長的歧視問題,除非TA向校方投訴。

若學校於信仰上、校規上、或校長處理上出現問題,應先嘗試溝通,及在校內物色支持的力量,與校方交涉。因為一開始就將校方問題放上檯面,很難有商討及讓步的空間。我們的目標是透過溝通讓其他人能夠了解及明白DRSOGIE,最終令問題有所改善。衝突與對抗未必是最好的方法,但溝通過後仍未能讓對方改變,就可能要尋求其他幫助或法律意見,如平等機會委員會的介入,甚至訴諸法庭。在討論時,亦應提醒大家,除任教宗教科目,老師的性傾向及性別認同與教學質素無關,也不會影響學生的性取向。但歧視會對學生做成反面的教導,影響深遠。

總而言之,老師在學校不單止是傳授課本知識,讓同學、家長及學校明白DRSOGIE也是必不可少的責任。

 

教會/宗教

以香港的經驗,一般佛教對性傾向或性別認同方面沒有太大的爭議,慾望才是需要關注的問題。這本手冊不會深入探究和討論各宗教反對或不反對跨性別及同性戀的理由及立場。我們主要希望帶出在基督教及天主教這兩個比較爭議的區域,相方怎樣比較容易面對,及尋求出路。

很多人先入為主,以為基督教和天主教都反對跨性別及同性戀,在教義上是沒有爭論餘地的。但事實上我們需要先從幾個較為客觀的方向,了解這兩個宗教在面對同志議題上的不同層次,才能夠繼續討論。我們這裡並非嘗試討論同志在聖經裡是不是罪這個問題,只是嘗試鋪陳及指出一些仍有討論空間的基礎。

  • 在整本新舊約聖經裡,從來沒有直接評論跨性別及同性戀是罪,或指出這不是神所喜悅的。因為當時社會文化上根本沒有這個概念,聖經所指的是某些異教儀式中的男男性行為。在這裡我們先作這樣的理解,因為聖經的詮釋牽涉翻譯、釋經、神學及當今處境等的複雜問題,我們暫且不在此處理。
  • 若細心閱讀一些廣為人知反對同性戀的聖經故事,不難發現經文有很大程度的翻譯及釋經空間,會出現完全不一樣的理解,與教會一般的說法可能有所出入。
  • 只有很少聖經經文有涉及跨性別的狀況,大概只有這句比較有關連:「婦女不可穿戴男子所穿戴的、男子也不可穿婦女的衣服、因為這樣行都是耶和華你神所憎惡的。」
  • 在不同的遠古文化中,都有記載同性性行為的文獻或圖像等的資料,也沒有牽涉什麼與罪或違反道德倫理等的證據。
  • 若說跨性別及同性戀是罪的一種,其實人類幾乎每天都會犯上大大小小不同的罪,這也是聖經所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的意思。教會需要考慮是否將同志議題過份放大了?
  • 現任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曾多次提及同性戀問題,他曾說:「擁有同性戀傾向並不是問題,同性戀者不應該邊緣化」,還強調:「如果有人是同性戀,他信仰上帝且心地良善,我怎麼能論斷他呢?」。雖然天主教仍然似乎在教義上反對同性戀,但教宗方濟各堅持教會是應該接納TA們的。
  • 由於基督教沒有如天主教般的從上而下的教義,我們很難說基督教就是反同的。而且近年較多教會改變了立場,說TA們反對同性性行為,但接納同性戀者,因為這也許是與生俱來的。但這說法非常牽強,如是天生(上帝所賜予的),那怎會禁止呢?也有人說那是罪的後果,但如約翰福音9章所記載的,耶穌也當面否定了門徒對罪的後果的理解。
  • 實際上,現在西方教會已有比較多的神職人員認為跨性別及同性戀並不是罪,在香港也越來越多有如此的理解。但教會的組成及意見不一,很多時教會都很難作出一個明確立場支持同志,也擔心公開支持會帶來很大的爭議與攻擊。

 

以上的資料不是希望給讀者證明什麼,只是希望大家不必先假設同志就是罪大惡極、天理不容,教會絕對不容許同志存在。事實上,同志無處不在,只是因為社會未有對TA們歧視的保障,令絕大部份的同志隱藏其身份,不讓人知道。據多個統計指出,同志在比較發達的國家中佔大概十分之一的人口。諸如英國及美國的教會中,有說幾乎每一個基督徒,最少都會認識一位同志朋友,以至當地教會,不能夠迴避同志議題。但很可惜,香港很多教會,都會認為自己教會裡沒有同志,或是有大型教會,強調自己接納同志,但會勸喻TA們不要告訴其他人,在教會內裝成是一般人就可以。

我們希望,就算教會認同同志是罪,也應以基督的心為心,接納同志留在教會中,及教導信徒怎樣與TA們相處,並防止信徒歧視與壓迫TA們。以下是我們建議的原則,希望教會留意及接納:

  • 未經當事人同意,不應向其他人透露其同志身份,特別是在公開禱告中。教牧同工也需特別注意,避免在公開場合當眾說教會有同志存在,除非TA本人要求或不介意。
  • 在講道時盡量避免強烈責備跨性別或同性戀。
  • 避免強迫當事人改變其性傾向或性別認同,或經常提醒上帝能夠改變其這方面的傾向。我們相信,若一個人愛主,主會預備最好的路給TA。改變與否是上帝的工作,我們的工作只應該是牧養及與TA同行,而不是強加己見。
  • 不應因為TA的傾向而停止或不給予TA事奉的機會,也不應不讓TA參與教會任何禮儀,如聖餐及崇拜等。
  • 稱呼跨性別信徒時,就算是其他人不知道其身份,都應盡量避免用弟兄/姊妹,可以自然地稱呼TA的中文或英文名字,讓TA在教會裡能夠容易適應。
  • 當對同志信徒談及感情問題時應小心,如真的需要提到,盡量避免用「男朋友」或「女朋友」,可用「partner」、「另一半」等較為中性的字眼代替,或以中性的問題去發問,如「最近有沒有新戀情」等。
  • 如有信徒覺得需要為當事人禱告,建議盡量以私禱進行。就算是在小組或團契中集體禱告,若當事人知道,都會做成對TA很大的不安與壓力。
  • 教會應盡量聆聽TA們的心聲,少作評論及意見,讓TA們的難處成為教會學習的功課。TA們能夠來到這一間教會,也願意留下,必然有上帝的心意。雖然香港有多間接納同志的教會,也有專門為同志設立的,但若TA們願意留下來,實在不應主動建議TA轉去其他教會,除非TA們在教會內受到嚴重的攻擊與傷害,到了教會已沒有能力處理的地步。(接納同志的教會資料記載在本手冊後的章節)。

 

如教會在處理同志信徒上有疑問,可聯絡「彩虹之約」,以下是TA們的網站:

 

彩虹約章 — 共建同志友善教會

http://www.rainbowcovenant.com.hk/

 

工作場所

一般同志均會很小心處理與同事之間的關係,不論是工作期間還是公餘時間,絕少公開談及個人的性/別身份。究其原因,是憂慮個人性/別身份影響在工作上的晉升機會、與上司及同事的關係。即使有個別同事或公司接納同志,TA們都未必願意冒險公開。有部份人選擇與同事保持距離,避免談及敏感話題;有部份會編故事,讓其性/別身份不被同事及上司發現。這樣的環境壓力令當事人需要經常提高警覺、無法專注於工作上、亦難以與同事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及對公司沒有歸屬感。最終令其難以在工作上發揮所長,投入及TA熱愛的事業。

不同的研究及實證指出,於企業內營造同志友善的工作環境,不單有效增加同志員工的工作效率及投入感,TA們更願意在企業內作長遠發展,從而減低流失率而讓公司得益。員工與同志和諧相處,不單讓員工明白及尊重多元文化,更可實踐企業責任,大幅提升公司的整體效益。

 

本港的社商賢匯 (Community Business) 在這方面有很多研究及實踐經驗,與本地國際企業有相當多的合作。以下是社商賢匯出版的「建立同志友善工作空間」手冊:

http://www.communitybusiness.org/images/cb/publications/2010/lgbt.pdf

 

僱主可由最簡易的一步開始,了解由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制訂給僱主簽署的僱傭實務守則。守則提及12項非常簡單的原則,主要是在招聘及晉升機會上給予平等對待,以及在企業內建立申訴機制。守則內容不會對僱主帶來額外負擔,亦沒有法律的約束力;但對僱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態度,反映僱主致力提供同志友善的環境,讓同志員工安心在公司發展所長。

 

消除性傾向歧視僱傭實務守則

http://www.cmab.gov.hk/tc/issues/code_of_practice.htm

 

此外,僱主可進一步嘗試引入以下的建議事項。由於不同商業、工作間及員工間的關係不盡相同,跨性別或同志員工的情況及需要也不相同,僱主應多與相關同事及員工溝通,務求帶出公司立場及讓所有人明白尊重及包容的重要性,而不是強迫某部份員工接受或認同跨性別或同性戀的傾向與行為。

給僱主及員工的建議:

  • 職場同志共融的對像應包括僱主、管理層、僱員、外判公司、服務提供、企業責任及企業方針等不同面向。
  • 於辦公室內張貼同志友善或消除歧視性傾向及性別認同的海報,於當眼地方放置如本手冊等資料供閱覽及索取,如有需要可與本機構聯絡。
  • 為員工及人力資源部開辦培訓講座,本機構可免費提供。
  • 中小型企業的人力資源部應肩負起企業內同志共融的責任。面對著新入職的僱員,無論其性/別身份,都應說明企業對同志的共融原則,讓員工一開始已充分了解公司的立場及態度。及後無論是同志或其他同事遇上問題,人力資源部應盡早介入,令事件不會造成對員工之間的傷害。部門亦應替同志員工提供支援,商討最合適的對策。我們不主張以強硬手段對待歧視同志的員工,較合適的做法是讓該員工明白尊重及不應歧視的原則,讓各人在工作上有平等的機會。如有需要,可考慮以暫時性的調職安排,安撫被歧視的對象。但最終亦不應當作事情沒有發生,宜加強企業內的培訓及發放通告讓員工明白公司對同志共融的態度及原則。
  • 於應徵表格上加入性別友善的選項或句子,如性別選項為「男/女/其他」、明列公司執行「消除性傾向歧視僱傭實務守則」等。
  • 於公司內成立或鼓勵員工自發成立同志共融小組,組織社交活動或分享講座等。需留意「共融小組」並非只供跨性別或同志參與,一般員工的參與更為重要。不然就會變成被迫出櫃(Come Out)的活動。
  • 於公司內部制定簡單易明的同志共融守則或指引,也可考慮提供給已在外地註冊的同性伴侶享有公司提供與僱員異性伴侶同等的福利。
  • 若是有跨性別的同事,應仔細考慮各項安排。因跨性別的狀況較複雜,非手術、手術前及手術後的跨性別員工也有不同的需要及應對措施,同時需要小心照顧當事人及其他同事的心理狀況,務求兼顧各方的感受。就跨性別員工在工作間內的協調上,以洗手間/更衣室的使用最為敏感,其次是穿著/制服問題,另外也需注意對該員工在稱謂上的轉變。跨性別員工在手術前、後,其性別轉換過程或多或少會為其他同事帶來疑惑及焦慮。跨性別員工期望同事即時認同其另一個性別,及可以使用另一個性別的洗手間/更衣室設施。但這些轉變也可能導致個別員工的憂慮及不滿。有公司會安排一個獨立的洗手間/更衣室給當事人使用,但如此一來,亦會容易令當事人有被排斥的感覺。僱主應多方協調,讓各員工都能夠明白其他人的處境,找出最適當的處理方案。

以上的資訊只是我們的部份經驗,如有任何需要,請聯絡本機構以提供協助。

 

家人/朋友

請先參閱「是非男女」第二冊之「跨性別家長手冊」關於父母及家長與跨性別子女的關係。跨性別人士的家人或朋友首先要做的是聆聽。當我們知道自己心愛及著緊的人是同志,都會擔心TA們的將來會否遇到困難,有時甚至十分希望TA能夠改變,或很焦急地提供不同的治療方法及支援資訊。其實,很多時當TA們終於鼓起勇氣向家人或朋友出櫃時,TA自己可能已尋索了好一段時間,並對自身的性/別身份有一定的肯定,才會嘗試向別人坦白。所以此時,應該盡量讓TA表達所思所想,讓TA在這個勇敢的行為之後,得到TA期望的關懷。除非TA年紀太細,思想仍未成熟,沒有獨立能力,家人或朋友應讓TA們說出TA們的要求,才去幫忙。

作為TA的家人/朋友(盟友),以下是我們的小小忠告:

  • 聆聽TA的故事時,可於重要的細節提問,但不應急於表達自己對那些概念的不理解,不應不斷提出問題或質疑TA的想法。聆聽後可記下重要的關鍵詞,再自行上網查找資訊,待下次有機會時向TA了解更多,切記不要不停追問細節及問題。預留充裕時間讓TA回答每一個問題,因為TA跟家人/朋友出櫃的壓力非常之大,不要嚇怕TA而失去將來溝通的機會。
  • TA通常會選擇與比較容易接納TA的家人或朋友作出櫃對象,TA希望通過您的協助,讓其他比較抗拒TA身份的家人/朋友比較容易接受。您可以主動提出這個想法並向TA評估實際情況,或者找機會向TA的目標人物試探,然後再跟TA商量出櫃的可行性。
  • 作好隨時為TA護航的準備。當TA受到別人質疑但仍未準備出櫃時,請助TA解圍,如拉開話題等。有需要時請站在TA的一方,為TA辯護。
  • 嘗試跟TA或邀請TA出席一些相關的研討會或同志友善活動,給TA帶來支持,及主動了解TA的世界。
  • 不要假設其他人不會接受TA的性/別身份,這樣的假設會打擊TA的自信。而且,當您都不相信其他人會接納,反映出您也未完全接納TA。
  • 接納TA的重點是相信TA的個人決定,而並非必要認同某套價值觀。愛TA和關懷TA,讓TA無論作了什麼決定,都活得快樂和有自信,當TA跌倒或難過時,扶TA一把!

 

服務行業

服務業從業員對待同志其實相對簡單,重點是不會因為顧客的性傾向、性別認同及表達而提供差別服務,甚至拒絕提供服務。在絕大部份情況下,同志顧客不需要向服務提供者公開其性/別身份。反之,如果當事人這樣做,必定有其需要,可能是服務當中的一些細節不符合當事人的需要或標準,才會主動公開其性/別身份。

服務業僱主應向員工提供培訓,讓所有員工提供專業的服務,並清楚知道不可有任何歧視行為,包括對不同種族及殘疾人士。據我們了解,一般連鎖式服務對同志比較友善,甚至曾聽說男性外表的朋友選購衣服或鞋時要求試穿也很順利。但小商戶有時候仍然會因宗教或個人取向,對同志有誤解和歧視。

過去曾發生一些爭議性的個案,如有已完成手術的男跨女的跨性別人士加入私人會所時,被禁止使用女性更衣室。另一個經常被引述的外國例子是一對同性戀人要求蛋糕店訂製有兩個男性公仔的結婚蛋糕,店主因其信仰而拒絕提供服務。這類比較特殊的例子,經常成為消除歧視性少眾立法的爭議題目。這本手冊目的並非關於立法,我們不會在此詳細討論。我們多次說明並非要求別人完全認同跨性別或同性戀,而是希望大眾尊重及理解各人的不同取向,並讓所有人享受基本的生活質素及免受歧視。

作為同志友善的服務提供者,可以進一步的支持消除歧視及開拓市場,增強自己的營商競爭力。以下是本機構的一些建議:

  • 於提供服務的印刷刊物上,加入同志友善的內容。如「接納多元」、「任何膚色、種族、性傾向、性別認同及表達…」、「愛無分性/別…」等等,也可加入六色彩虹的圖像元素。
  • 於媒體宣傳上,強調性別的多樣性及接納包容等訊息。
  • 提供場地、支援給同志機構,或合辦活動與講座。
  • 參與成為不同宣揚同志平等及關懷活動的贊助商。
  • 於同志雜誌、媒體、網站上刊登廣告。

 

跨性別同行計劃

「跨性別同行計劃」是本中心於2015年,得到政府資助推行的其中一個跨性別同盟項目。計劃的目的是通過「跨友TRANS BUDDY」組隊與跨性別朋友相處,進入TA們的日常生活裡,了解跨性別人士在不同處境所遇到的困難與期望,整個活動為一項現實生活中的性別教育。此計劃也期望能讓跨性別朋友在社交中建立更高的自我認同及價值,為實現人生計劃打下良好基礎,並培植跨友隊長成為跨性別大使,帶領此計劃長遠發展,並在社會上推動性別多元教育。

計劃為期一年,在這一年時間裡,每隊會與兩位跨性別朋友有10個月的相處時間,定期見面,期望能在輕鬆愉快的時光中建立彼此關系、認識及成長。主辦單位會對每隊報名的「跨友」隊伍進行面試甄選。活動顧問會為入選的「跨友」隊伍與參與的跨性別朋友講解活動細節和注意事項。

每隊參與隊伍需由8位「跨友」組成,每組隊伍需挑選一位跨友成為隊長作召集。主辦單位會進行配對安排配對,安排2位跨性別人士參與其中。於每次活動,隊長需聯絡所有活動參加者,商討及安排活動的時間及細節,並提醒各人積極參與及互相尊重。

活動可以是戶外或戶內,任何消閒、運動、文化、康樂及談天說地皆可,只要注重各人安全就可以。活動主題可以是:戶外遠足、攝影、燒烤、聚餐、觀影、騎行、滑冰、逛街購物等。我們也盡量鼓勵大家參與跨性別資源中心的每月聚會,關於跨性別資源中心的每月聚會活動主題,請參照跨性別資源中心的郵件通知。

活動過程中,跨性別朋友和「跨友」 可以拍攝生活照片,紀錄在跨性別資源中心提供的生活手冊中,但如果未得任何組員同意,不可擅自於網絡上公開。活動中期跨性別資源中心將為所有隊伍舉行聯歡會,界時各隊員將有機會向其他隊伍分享活動感受,並與顧問進行交流。

整個項目完結前,隊伍會以匯報形式進行活動總結和交流(其中包括活動感想和活動照片),由隊員提交對整個活動參與的個人感受。部份表現優秀隊員,可被甄選參與進深培訓營,以考取作為「跨性別大使」及「Trans Buddy Program 隊長」,作為下一屆計劃的協作顧問。

如對上述計劃有興趣,或希望成為跨性別資源中心義工,請與本機構聯絡查詢。

 

結語

近年同志運動及跨性別運動在社會上的能見度愈來愈高,同時引起了部份人對運動的恐懼,也出現比較激烈的對抗與爭論。社會運動不一定是將某部份人的利益、價值觀等轉移到另一些人身上,也不一定要分敵我陣營。有一些社會運動可以讓所有人受惠及活得更好!

跨性別運動在香港只發展了短短數年,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讓社會大眾認識及了解這個群體及其狀況,藉以消除歧視;二是爭取跨性別人士在醫療及其他社會福利上的支援配套;三是爭取法律上的承認及保障,亦即倡議政府就性傾向、性別認同及性別表達的反歧視條例立法,及爭取性別承認法立法。

事實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及平等機會委員分別於2015年底及2016年1月公布的兩份報告均指出立法保障同志免受歧視的急切性,及社會上大部份人都偏向支持立法,保障同志得到平等對待。但社會上常有聲音指大部份市民反對就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及不應強迫別人接納同志。其實立法是保障社會上的所有人,消除對任何人的仇恨和歧視;立法亦沒有要求所有人接納同志甚至覺得同志是美好的。消除歧視的宗旨是讓社會上有不同的人及不一樣的聲音,仍然能夠互相尊重,讓每個人都能夠平等地享受努力所帶來的成果,並活出自己喜愛的一面。

仇恨的聲音永遠是最大的吶喊,愛與包容卻如細水長流,滋潤人心。社會上需要被愛的人有很多,讓我們放下手機,放眼四方。你會發現無論在大街上、地鐵車廂內、大雨下、繁鬧中,都有一些可以去做的事情,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梁詠恩 Joanne Leung

跨性別資源中心創辦人兼主席

 

世界上每一個人

都是……

另一個人的天使

 

作者:梁詠恩 Joanne Leung

校對:許二毛

隊友:池清麗 Chi Jamie Anne 

   曹綺雯 Charissa Chao Yee Man 

 

作者簡介

Joanne出生於香港,原生性別為男,經歷了四十多年的身份掙扎,終於在2009年於香港進行了性別轉換手術,正式將所有身份證明文件更改為女性,但仍堅持接納自己的跨性別身份及愛女性的情慾,一直積極參與同志及跨性別的公眾教育及政策倡議,為香港及國內最活躍的其中一位同志運動推動者。2008年成立跨性別資源中心並任主席至今,粉紅同盟副主席、婦女基督徒協會執行委員、華人拉拉聯盟顧問及香港愛滋病顧問局核下之愛滋病社區論壇成員。 

Joanne於2015年加入民主黨並開始積極參與政治,以民主黨性別平權委員會委員於黨內外推動性別平權,並於2015年年底表達有意參與立法會選舉,成為香港首位公開跨性別政治人物。